日新知

知行诺一

节气随想 - 浅悟归正先生剖析高血压一文 -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霜降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秋冬时节,河道变浅变窄,可谓“水落石出”。更有甚者,还可以观察到冬藏的特别现象,水结冰。事实上,一定量的液态水变成固态冰,体积会缩小约10%。就人体而言,人体内“水”约占体重的70%,虽然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基本保持在37度上下,然而,愚以为,大自然秋收冬藏这一不可抗力,对人体内“水”的影响绝不可忽视。秋冬季节,人体内“水”的状态也势必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不过大多数人“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用而不知”。

液态水的流动性降低,覆盖一定体积的总水量也会增加。同样,血液也如此。若血液的循环能力减弱(血管不畅),对灌溉身体的血量需求是增高的,当在身体造血功能弱或身体供养不足的一定时期,心脏会加大血液的流速,即增加泵血的压力。气态水也多少遵循这一物理特性。当液态和气态的通道变窄之后,必须增大气压,加大流动性,才能维持必要的“德施普”。

易曰:『履霜坚冰至。』人体生发不足和/或生发受阻,非一旦而成,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消耗了人体的生阳之气,慢慢使得阴气累积而不受阳施,进而又阻滞阳气的生发和循环,如此负强化,身体自然容易生病。

太阳于霜降到达黄经210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归正按:

1、本文比较尖锐,对当下中医高血压的认知做了很大的否定,并通过逻辑推导,提出归正认为正确的高血压病理基础和治疗方法。

2、本文无任何时髦创新,纯粹从正统中医的角度,思考神圣的人体。

3、本文内容较多,不易消化,归正希望大家不学则已,学则用心。

---Vincent Van Gogh《群山艳阳下的橄榄园


高血压,再普通不过的西医概念。中医界研究高血压也很多年了,经验和心得肯定有,也应该尊重。但,不可否认犯过错,且是不可逆的重大错误。归正梳理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方向错误:以西医标准来引导和筛选中药,实际上就是去医存药,阉割国学。

二、理论错误:现代中医通过各种“辨证”,推理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阴虚或内热导致的“肝阳上亢”。归正极不认同这结论,窃以为有狗屁不通之嫌。

迷失了方向,混淆了理论,纵有千军万马,也必败无疑

---Vincent Van Gogh《群山艳阳下的橄榄园

骂归骂,也要骂得负责任。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归正眼中的高血压:

首先,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这个好归纳,中西医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悸易怒、口苦咽干、腰腿酸软、步履轻飘、并在情绪波动或起居不宁时加剧。

接着,是发病机理。现代中医通过临症所见,结合各类辩证(主要是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得出了高血压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肝阳上亢”的论断。翻译成大白话:病人体内阳气太强大,阴气太虚hold不住阳气,阳气亢奋,到处乱窜,所以“嘣”的一下就高血压了……

---Thomas Couture《皮埃罗的疾病

归正认为,医者辩症固然重要,但在高血压的问题上,我们忽视了两个极端重要的客观事实---年龄和体态。

一、年龄:高血压患者集中于中老年人,青少年很少见。

若将年龄划分为少青中老四阶段,人的一生就如经历了春夏秋冬:少年如春,草木发生向上;青年如夏,万物蕃茂相见,体力达到了巅峰;中年如秋,停止生长,收敛向内向下,生理功能走下坡;老年如冬,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等待死亡。

归正认为,高血压集中发生于中老年身上,这是典型的秋冬之病。秋冬者,金风肃杀、天寒地冻,对应人体,就是中老年日渐衰弱的身体。阳气都快消耗殆尽了,身体哪来的阳气到处乱窜啊?相反的,年轻人,肝火旺盛,阳气有余,为什么却极少见高血压的症状?

---Jean-Baptiste Greuze《Head of An Old Man

二、体态:进入中老年,大多数腰身臃肿、大腹便便、行动迟缓。这像是阴虚阳亢的体质吗?还是用形盛气衰来形容更恰当?

黄帝内经》有云:“阳化气,阴成型”,人体有形的都是阴,无形的都是阳。人到中年,阳气减弱,阴气占了上风,因此,“富态”就开始显露了。归正认为,这种“富态”,正是阳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对,基本就长我这样...

---Robert Campin《胖男子肖像

文章到此,归正先做个小结: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阳气衰退的客观情况,不再强壮的身体绝没有“肝阳上亢”的本钱。所以,用“阴气太虚hold不住旺盛的阳气”来解释高血压,此路绝对不通。

归正提醒:此篇文章再往下,要进入极为专业的论述,对于纯粹的中医爱好者来说,读起来将有很高难度。

那么,高血压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呢?

归正认为,医者应谨记医圣在《金匮要略》第一篇“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圣训,第三条讲得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也许跟高血压无关,但第一条“经络受邪入脏腑”和第二条“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记载,就应该跟高血压联系起来。

中医的出路只有一条---回归经典

---Simone Contarini《Saint Matthew and the Angel

读过《伤寒论》的人应该懂得太阳宣发的急性障碍产生了太阳病,若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阳明病和少阳病。

同样的,中老年人太阳宣发的慢性障碍,也会诱导相应的阳明病和少阳病。由于阳明有着相对独立于太阳和少阳的生理特点,因此,慢性的太阳宣发障碍的本质,是长期阻碍着肝部少阳之气的萌申,长期郁遏之后,“肝阳上亢”便是迟早的事了。归根结底,高血压的本质,是人体太阳宣发受阻。

在大自然中,水流疏通的渠道堵了,就可能化作洪水。同理,人体太阳宣发的通道堵了,高血压就有可能发生。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洪水

病症和机理讲完,接下来是治疗。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时下中医盛行用重潜、酸收、苦降的药物(说白了,就是能够压制阳气的中草药),或可见效于一时,长期使用,对形盛气衰、阳气渐少的老年人都是祸害,必定缩短寿命。

归正认为,使用“桂枝汤”去理顺“少阳”前方的路,让太阳宣发回归正常,才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最高境界。当然,归正也不建议患者轻率用此汤方,桂枝汤,貌似平淡,着实难用,界内有桂枝“下咽即毙”的恐吓。因此,归正建议,除非遇到大医生,不然还是遵《金匮要略》第一篇所说的“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导引擦摩的部位应在肩胛项背,须顺应时节,略作增减。长此以往,定能见效。

凡医庸医,见桂枝唯恐躲闪不及。而习得《伤寒论》真谛的大医生,却可将桂枝化作引导人体内循环的神龙

---Alonso Cano《Saint John and the Poisoned Cup

对归正说的有疑问?可以做个实验:先请自测血压,记下。光着肩背到寒风雨雪中散步几分钟,争取得个急性太阳病,恶风寒、头项强痛、打几个喷嚏、来几声咳嗽,再测量自己的血压,看看是否上升,上升了多少?再推己及人,关心一下家人和病人在感冒前后的血压差别,相信诸位会有自己的结论。

至于这篇文章中不断出现的“太阳”“阳明”“少阳”究竟是什么,归正日后会有专文探讨,大家不必百度,因为搜出来的结果在归正看来基本都是瞎扯淡。这里,就请大家记住“太阳”“阳明”“少阳”是人体内二分之一的循环通道,循环方向清轻而上。如果循环通道畅通无阻了,没有上行压力了,高血压就自然滚蛋了。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E7ai5Ap1K5KmTLD0MVfuQ

节气随想

寒露

春夏养阳,养人体之阳,因阴性敛藏,经秋冬两季,非磅礴之太阳不足以普施之;秋冬养阴,养人体之阴,因阳性浮散,历春夏两时,非肃杀之太阴不足以驯致之。

春夏用秋冬蓄藏之精滋长磅礴之阳气;秋冬借春夏萌生之气驯致凝炼之阴精。

阴阳互根,相生而相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天寒遇地热,地热不胜天寒,凝而成露。寒露,露之外又加之寒,阴寒所凝也。

太阳于寒露到达黄经195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

归正少时冥顽,每每闯祸被抓,大人们常无可奈何:“这孩子胆子怎么这么大?”在很多人看来,人身上胆的大小,对人的意志和决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似乎“胆大”就敢“妄为”,“胆小”一定“怕事”。

从正统中医的角度出发,人心主思维,是神志活动的根源。归正认为,胆,就是纯粹的消化辅助器官,跟人的意志决断没有关系。胆大所以“胆大”的习惯性思维没有太多依据。

---Leonardo Da Vinci《武士头像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这是《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的记载,书面意思是:人体的十一个脏腑(具体包括了肝、心、肺、肾、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都取决于胆。

没有正确理解经文的学者,认为既然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要由胆来指挥,那就说明了胆在对人意志决断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胆大所以“胆大”的错误思维的起源。

要理解经文,首先要梳理清楚《黄帝内经》整本书的脉络。

花归花,叶子归叶子,梳理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Otto Scholderer《The Flower Arrangement》

纵观《黄帝内经》,作者们在讨论神志活动时,只论五脏(肝、脾、心、肺、肾)而不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所谓五神脏。

同时,五脏之中又以心藏神、主思维,为神志活动的根源,其它四脏只能对心神活动的某些部分(如志、意等等)起辅助、影响作用。人身上的胆,位列六腑,本来就不属于神脏的范畴,起不到神志决断作用。

在交响乐中,一个音调错误可能导致一阵杂音。在读书明理时,一个定义理解错误也可能导致满盘皆错

---Francois Brunery《A Wrong Note》

脉络清晰了,就可以判定胆的定位与神志决断无关。那么,就换一种思维来分析。归正认为,在胆的问题上,没有必要钻牛角尖,就回归到胆消化功能的本源上,一切疑问就能够迎刃而解。

在正统中医看来,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先天肾和后天脾这两大本源。明朝有位叫张介宾的医学才子,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里说:

“命门为化之源,脾胃为灌注之本”

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为:命门(肾)在生命活动中所提供的是原始动力,但肾资源毕竟有限,只是少量的启激能量;脾在生命活动中所提供的是补充能量,但脾胃所承载的饮食资源无穷无尽,是脏腑功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生命能量的源头,在天在地在万物?在肺在肾在肠胃?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冰川和阿沃河的源头》

归正认为,肾的原始动力萌发之后,经过胆的升腾抵达脾胃。说白了,就是肾的原始动力在胆的帮助下,成为消化脾胃中食物的“胆汁”。

胆具有沟通连接先天肾和后天脾胃这两大本源的功用,帮助脾胃分解消化饮食资源,最终将饮食精华化为气血,灌注滋养五脏六腑。可以说,胆在五脏六腑的大循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因此,古人才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倚树闲聊古今中外奇妙事,怎么说都行

翻书细思五脏六腑其中妙,唯认真二字

九月之约到此结束。归正国庆期间静心修学,十月文章列表将在节后择期发布。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_9_JR_e5eQOpvzCbquX1A

知诺浮想: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之意,使正阴阳之位也,阳尊而阴卑,阳施阴从,如此则决断出焉。人体胆之功用,或在震荡阴精使听阳施,起生化之能。

节气随想

秋分

对天地之间的动植来说,夏季繁盛,食物供大于求,易于适应并生存。然而到了秋季,天地渐渐萧条,开始供不应求,调整并适应下来的便有很大的机会生存,不能适应的则很容易被淘汰。对那些不能适应的动植来说,这种造成收敛萧条的”肃杀之气”,或许就是他们的”秋刑”。

人体亦如是。天地阴阳的转化,使得经历春夏全盛运行的脏腑、器官、机能不得不开始”慢”下来,这样很多原来被掩盖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人体通过诸如”咳嗽、发热”等被动调节方式”试图”缓解或排出。

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具备能动的改造自身、外界的力量,适当的运动或者药物引导、干预,也可以达到帮助人体”出清”的目的。愚以为归正先生的”秋分赎罪方”其意在此。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秋分时节话养生 / 归正先生

归正按:自开立此公众号以来,很多朋友向归正寻医问药。归正自叹才疏学浅,隔空问诊无力,纸上谈医有方。秋季,在一年的四季循环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决定性作用,若论养生,归正认定“一年之计在于秋”。在本篇文章中,归正将继续以“秋”为议题展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讨论。同时,附赠一剂秋日养生方,供大家参考。

---Paul Baum《克诺克附近的秋景》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之后,阳气退敛,阴渐主事。春夏阳气升浮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周身所造成的生长状态,开始通过肺的收敛审理,渐渐凝练成生命能量,下递至肾而潜藏,同时排出无用废物,是为《黄帝内经》中“肺通秋气”“治节出焉”之正解。如此知秋,还必须对“肺朝百脉”有清晰的认识,千万不能用白话文的思维去强奸文言文的逻辑,归正坚信“肺朝百脉”的文字背后,阐明的是“百脉朝肺”的真理。

此时也,植物不再生长,并开始落叶,动物也准备蛰伏。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不在浓郁中获取多少营养,而应该守住清淡,让收而藏顺行,并有所舍弃。

今赠予大家《秋分赎罪方》,供参考:

      桂枝24克、白芍24克、炙甘草18克

      生姜24克、大枣5枚掰(24克)、杏仁6克

      连翘6克、射干6克、薄荷3克

上九味,以清水20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烧开,再转文火,保持滚沸而不溢出。如此持续100分钟,倒出药液约800毫升,一日分三至五次代茶喝,体弱年长者酌情减量。

这里归正还要再多提醒几句:

1、肺部的敛肃是一个择优的过程。春夏生浮,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沉渣泛起,蕃秀中的芜杂,当百脉朝肺时也必然带来了不少糟粕;

2、治节之官,既是造物者的设计,也可说是情势逼然。因此,人体在秋季可通过深呼吸、咯痰、咳嗽(以现代医学的定义来说叫上呼吸道发炎)等方式,将这些糟粕排出体外;

3、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体内同样也有,并且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易》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大哉!至哉!读者深思啊!

归正近期写了几篇以“秋”为主题的文章,在此梳理成文章列表,供大家参考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人须谨从。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9r4xCLIY0WSNNV7pgEyzA

知诺浮想:
改正先生的“秋分赎罪方”,似乎与天地的“秋刑”有些相关。

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

归正按:熬药方法的对错,关系到药力挖掘的多少。现行的熬药方法,或多或少,已与经典偏离。现代化熬药方式的出现,当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病人,但归正认为,亲手熬药对于病人来说更是一种修行,对疾病的根除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Albercht Durer《青草地》


归正儿时体弱,寻医看病,常服中药。印象中,煎煮中药大都采用小罐密封急火,一般是水开后10-20分钟闻到药味浓时即倒出服用,是为医嘱,遵行弗改。现在要是去中医门诊看病,熬药的方法大致也是如此的。

归正近年为家人修治中药,对照中医经典《伤寒论》,常常煎煮100分钟以上。期间,反复亲手折断、掰开不同煎煮时段的桂枝、白芍、甘草、厚朴、杏仁等药物,并亲口咬嚼药物,品尝药液。

修治中药的归正

---Jacques-Louis David《 阿方斯·勒罗伊博士的画像》

老百姓寻医看病,很单纯地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更好地生活,他们当然没有时间去钻研经典,字字句句去分析熬药的要点。然而,作为医者,归正觉得有必要将经典的真实记载、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告诉大家,公听并观,帮助大家对现行中药煎煮法的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中药材,特别是非花叶类,最好先浸泡30-60分钟,煮沸后略减火势,保持滚沸60-150分钟。从《伤寒论》桂枝汤用水7升得药3升,麻黄汤用水9升得药2升半的记载来看,熬药60-150分钟绝不会太久。

要说熬药,还是要有中古炼金术师的那份投入啊!

---Joseph Wright of Derby《The Alchemist in Search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

二、现在普遍以包药纸放置药罐盖下并塞住药罐嘴,以期封闭药气的思路,似乎不值得提倡。《伤寒论》并没有这等要求,从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的记载看,将纸放置罐盖之间并塞住出药嘴的作法,应该是后世的画蛇添足。《伤寒论》113方中,在熬药的过程中去沫、去滓、另加药物的记载十分频繁,不可能将药罐捂住包住。

三、现代化的高温高压煎煮法,将药液以塑料袋包装好,节约了时间并方便了病人,但效果未必比得上传统方法。许多疾病,本质是人长时间魂不附体的结果(是的,归正坚定地认为外界的寒热燥湿只是病痛的诱因,让诱因真正发展成病痛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可通过亲自煎煮中药,暂息尘劳,安定精神。

很多宗教,都是通过信仰的方式,让人心安定。其实在中医的最源头,也有着类似宗教层面的精神控制和运用,可惜,当下已无人有这样的知识境界对这些文字进行解读。

---Salomon Koninck《沉思的哲学家》

用传统的陶土药罐来熬药是最好的。若家里没备有陶罐,用金属锅代替未尝不可,但火候掌握就有很大区别了。一般说金属锅加热快、退热也快,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炉火,滚沸蒸发却不一样,熬出来的药效也就有区别了。归正不清楚用金属锅熬药要多久,建议大家还是用陶土药罐来得好。

药材成自厚土,当然还是用陶土罐来熬化最好了

---Glaudio Bravo《Philippine Pottery》

五、汉末战乱连年,国人常在恐惶中逃命,医圣张仲景记载在《伤寒论》中的药物都是屋旁溪边随手可得之品。医理可繁,用药从简。后世医家,时不时开出珍稀药材,而这些药材基本上是质轻且薄的芳香药,因此,熬煮的时间也随之缩减。归正认为,芳香药在一定情况下确有它的特定功效,祈望诸位认真思考,以免被拽入邪伪而不自知。

总而言之,归正怕死,在还没吃透《伤寒论》之前,还是选择谨守医圣的叮嘱。后世的创新熬药法,或许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医圣张仲景的境界,两千年来无人能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了,今天,大致就讲这些,祝大家周末愉快!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JPFAuTW8B6MEaC2npnyqFg

知诺浮想:
药效亨通的汤液,需要充分煮沸,充分浓缩。很多寻常药材,对症即见效,并非越名贵越有效。“心诚则灵”,从某些方面来说,同样适用。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归正按:秋日进补,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养生概念,其背后的逻辑却未必与天地常理相吻合。万物经过了春之生长,夏之蕃秀,在秋季已经进入了收敛的状态,植物开始落叶,动物渐入蛰伏...... 人体也应一样,排出无用之物,收藏生命能量,才是秋日养生的正道。不在于继续向外获取多少营养,而在守住清淡并有所舍弃。

---John Atkinson Grimshaw《Autumn Evening》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这是归正旧时醉心《黄帝阴符经》曾读到的经文。从医学的角度,译成大白话就是:观察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遵照这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养生的极致不过如此了。

归正老家,庭前有一石榴树,秋日渐近,旧叶变黄,缓缓飘零。这是上天展现给人们最真实的秋日景象。如果这时候再给这棵树追加肥料营养,还会长出新叶子吗?还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吗?归正认为,这与天时相悖,必是枉然徒劳。

秋日的萧瑟,是天时使然,不会给人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

---Benjamin Williams Leader《An English River in Autumn》

本周,我们刚刚送别了二十四节气的“白露”。自此以后,天气将转凉,旺盛的春夏阳气也将渐渐由阴气收敛,清晨花草间偶尔见到如细盐般的小露珠就是最好的印证。归正儿时,曾听乡间老农有“不吃白露屎”的说法,意思是说“白露”之后就不要再给农作物施肥了。然而,在同样的时节,南方一带却还有“白露吃龙眼”的说法,说是这时吃龙眼大补身体。同样是天地间成长的生命,人和农作物的修养方式真的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阳化气,阴成形,那么,花间露珠是阴还是阳?

---Albert Goodwin《A Baptism of Flowers》

归正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正理也,万物难有例外者。秋日结出来的果实,定是在春生夏长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而来的,不需要任何外力附加。只要让种子在春天能够破壳发芽(所谓甲坼句萌),只要让幼苗在夏天能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秋日结出果实不过是一颗种子本应完成的“天命”而已。怕就怕,本该在春夏完成的事情被耽搁,阻绝了四季循环的正理,那么到了秋天必是无法开花结果,或是结出歪瓜裂枣。

春光无限花正茂,也许此时才是施肥的好时节,那人呢?

---Isaak Lliich Levitan《开花的苹果树》

将同样的道理放置于神圣的人体:春夏之于人体,正是内部阳气萌发并逐渐旺盛起来的时节。此时,可通过增多户外走动,缓慢渐进增强肢体运动强度(但归正不建议运用到暴发力),适当缩短睡眠时长等方式,达到配合人体内部阳气宣发升腾的目的。同时,归正认为,可以在春夏之时适当增加饮食的合理摄入,通过胃肠的阳明之气进一步带动阳气的升腾旺盛。我们的先祖,将上述这些行为形象地归纳为“春夏养阳”。做到这些,到了秋冬之际,人体自然强健满壮,邪不可干,究其原因,是春夏宣发升腾的阳气足够充足,在秋冬之日沉降为有形的生命能量。

反观我们的世代,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春夏养阳”?作息无常,运动无序,酒肉无禁…… 这样地糟蹋人体,春夏之时阳气又怎能正常地升腾?缺失了阳气的支撑,又怎能期待人体在秋天结出丰满的果实呢?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体各类的早衰和虚弱症状。

人体四时失调,不应于外,这是很多病痛的根本源头

---Edward Munch《忧郁》

对于这些症状,中医界思考良久提出了进补的概念。在盲目中医热的推动下,多如牛毛的秋日进补宝典扑面而来,难以胜数的“中医专家”在各种传媒中发骚。遗憾的是,归正没看到哪位正规的中医学者出来批评一句。很清楚,这个世代的中医学者早已偏离了经典,失去了正统中医本应有的欣赏和批评能力。多说一句,时下一位徐姓中医学者的“饮食滋味”系列文章颇为流行,归正认真看了几篇,实难苟同。靠吃什么来养生的思维,最多只达到了民俗的低层次,压根还未中医入门。

耶稣:顽愚的人们,除了吃,还向我学到了什么?

---Jacopo Bassano《最后的晚餐》

也许,一些朋友对归正反对秋日进补仍有疑义。那么,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审流溯源,一起看看老祖宗们是怎么说的吧:

首先,看《周易》,中华文明的源头:《易》有元亨利贞之说,应乎春夏秋冬,秋配利。文言有云“利者,义之和”,义之和,不是在浓郁中摄取多少,而是守住清淡并有所舍弃。秋,属太阴,配肺,收敛阳气的宣发升腾而行治节之令。也就是说,秋天不是人体发展生产的季节,而是人体审判清理的时候。

其次,看《黄帝内经》,正统中医的源头: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在论秋日养生时有云:“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老祖宗的眼里似乎只有收、平、清的字眼,“补”从何来?“补”从何来啊?

归正认为,养生的高阶是顺应时节的肢体运动和清净平和的心性修为。至于饮食,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起到“维生”的作用。若一定要说补品有效,归正更看重人们在享受美食时愉悦的精神状态。在此归正推荐以下延伸阅读: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llc46NUgWPVcRkWr27cQg

知诺浮想:
春夏阳气生长,人体经络血脉涨潮满溢,是熏肤充身之时,气势磅礴,攻城拔寨,泥沙俱下,当防沉渣泛起;秋冬阳气收藏,人体经络血脉退潮静封,清理疏通之季,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当防干涸不通。

节气随想

白露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云:『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又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归正先生说:“秋天到了,归正建议大家早点起床,到户外散步10-30分钟,傍晚太阳下山前后,大约5pm - 7pm时运动运动肩背。”

夏秋之交,阴阳始易其位,于八卦为坤,顺承天时。时至白露,地面时而凝露,此寒及于表也。

人体秋季肺脏旺盛,肃收阳能,腾云化雨最盛之时。然而由于一方面身体阳能自然收敛,一方面阴寒渐重,先及于皮毛,因此不注意保暖则感而致病。下午五点至七点,时近黄昏,一日中的阴阳交替。适量运动肩背,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经脉的循环,提高抵抗力,也利于体内阴阳的交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 秋季第三节气。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归正按:水,对生命而言再重要不过。因此,在很多时候“水”就成了生命能量的隐喻。且拿肾脏为例,很多人将其看做人体能量的源头,五行学说也顺其自然地把肾列入了“属水”的尊位。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归正认为,有待商榷。

---Isaak Lliich Levitan《A River》


本文虽短,但或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没水了,掘地三尺,当然能挖出泉水来。然而,这不是水的源头。

中华地图上最具代表性的水源---长江和黄河,不都是高原融冰汇聚而成的吗?没了高原水源,掘地百尺也难喝到水吧?所以,审流溯源之后,我们得出结论:高原才是水的源头。

放眼人体:

肺如华盖,置于五脏之上,可谓人体的高原;

肾沉腰股,置于五脏最下,可谓人体的大地

向肾求能量,有没有?当然有这是地,在地上获得水,就得掘地三尺,结果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掏空了怎么办?99.99%的中医会神秘兮兮地跟你说要补肾。这逻辑就好比井水用枯竭了,就往里面灌水,灌得回来吗?因此,归正认为,补肾的逻辑是不对的

那么,人体的水源应该哪里求呢?当然是位于高原的肺啊!人体小循环,阳气自肾升腾而上,最终朝会于肺,再经肺的筛选,该宣发的宣发(让糟粕从呼吸道排出去该肃降的肃降(让精华沉潜至肾),最终为下一次循环打好基础。高原保护好了,不让寒邪热毒和油烟浊气侵扰妨害到人体正常循环,肃降到位了,身体的能量自然就源源不断了。多说一句:如果说数学的极致是哲学,物理的极致是宗教,那么中医的极致就是仙道。

人体能量的真正源头找到了,保护好了,人体就顺畅了

自古神水出高原,水源在上不在下。归正谨从。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重要熬法》,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hhHfxuyzTtyf9WYUC6L4g

知诺浮想:
心,肺,一阳一阴,乾坤并建,腾云化雨,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