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Cul De Sac:关于“我”的一些思考

归正按:本篇文章,灵感来自归正少年时听Jay G Williams教授的哲学课。多年之后的今天,凭着对那堂课的模糊记忆,再加上多年的所学和感悟,堆砌成为以下的文字。

茫茫草海,路在何方?茫茫草海,路在四方

---David Cox《Asking the Way Take the Left Road》


Cul-De-Sac一个较为生僻的英语单词,意为死路。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思维绝地”。关于“我”的思考,难有答案,却又偏偏贯穿了人生的每个阶段。“我”是什么?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抑或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抽象概念?佛道的虚无主义是否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面前走进了一个思维绝地?古往今来,人们对“我”的讨论从未停止。

当人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越想越糊涂,当人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的时候,思考反而会有眉目。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医学问题,甚至可以上升到宗教的高度,但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今天的讨论,只在思维发散中思考“我”是什么?


闻得花香,让思维沉浸在造物主的想象力中

---Morgan Weistling《DayDreamer》

“我”是什么?“我”即是肉体

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完全基于肉体。虽然在密宗修炼中,很多人表示经历过所谓的灵魂出窍,体外感知,但归正更愿意相信那只是一种虚妄,绝非境界。

人通过肉体获得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人体内的各类化学成份协助人们产生感觉和情绪。精神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发现人脑的不同区域与情绪的产生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唯物主义者相信,大脑和“我”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述。

摩西闭眼默念上帝之名,此时所有教义皆可放下,唯有肉与灵的重叠才能真正成就圣者

---Mary Jane Q Cross《Moses Unaware His Face Shone》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颖。《圣经》的作者们也相信“我”与“肉体”的一致性。在圣经旧约原文中,作者们常常将Nephesh(可译为灵魂)与Basar(可译为肉体)这两个希伯来单词混淆使用,表述出的是灵魂与肉体生命高度一致的认知。归正认为,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正统教义中,只说肉体的复活,鲜提灵魂的不朽。

然而,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肉体是时刻都在改变着的,不仅仅是肉体的成长发育和衰老,还伴随着体内细胞时刻不停的新陈代谢。其实,人的肉体每隔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一次彻底更新。神经细胞的成长略为缓慢,但他们也同样在变更和完善着。

动态的肉体,不变的灵魂

---Umberto Boccioni《Dynamism of the Human Body》

如果“我”即是肉体,那么,这个“我”也应该时刻改变着,实实在在的我就不应该存在了。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都真实感受到了一个延续性的“我”。肉体虽在改变,但或多或少,“我”却是永久不变的。

“我”是什么?“我”即是记忆

对头部的剧烈撞击可能导致失忆,使人不再记得“我是谁”。对“我”的认知来源于曾经的记忆,这听起来也对,但同样面临着困惑。

褪去了时间的维度,记忆在一瞬间堆叠

---Paula Rego《Time past and present》

当一个失忆者问自己“我是谁”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将当下这个“我”与曾经的记忆隔离开了。因此,记忆的确能够为如何定义“我”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不能构成“我”本身。

“我”是什么?“我”即是永恒的灵魂

永恒的灵魂,不变也不灭。这种观点被东西方的唯心思想家所普遍接受。

出生之后的长时间内,“我”的意志无法控制肉体,经过多年的磨合,肉体与“我”终于有了默契,自此以后,肉体反过来主宰了“我”,“我”成为了肉体的附庸

---Marianne Stokes《Sweet Dream》

但问题是,如果“我”是永恒的灵魂,那为什么这个灵魂会屈从于一个注定消逝的肉体?又为什么会被肉体的感知所影响着?

“我”是什么?也许本就无“我”,“我”只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虚幻概念。如果“我”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事物,那么,在无“我”的前提下,这“我”又是谁想象出来的呢?

……

月之约到此结束,近日将送上九月文章清单,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5AywK3mhIrWQ4Hw5-kR7Ng

知诺浮想:
现实与理想的妥协;精神与肉身的混成;物欲和理智的摩荡;有机和无机的氲氤。
或许两者互为消长,此盛彼衰。

节气随想

处暑小思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一天中日落之后,人体失去了天阳的扶助,自身太阳对身体全方位的润泽也应势而开始收缩。因此日暮以后,无论是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等叨扰筋骨的活动,还是对人体内、外寒凉的防御,都需要额外消耗人体的精气,如精气因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补充,人的形体便容易困倦、疲乏,甚至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生病。同样,一年中的秋时,人体也是如此。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以一日而言,日出东方,一阳在下,震☳也;日中阳气浮散于表,离☲也;日落西方,阳气肃收,兑☱也;合夜阳气聚敛于中,坎☵也。
以一年而言,则一日之扩充也。春三月阳生;夏三月阳长;秋三月阳收;冬三月阳藏。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王夫之哲学浅窥(一)

上一篇文章,我们大致了解了王夫之先生的人生经历。相信通过阅读,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船山先生生平所遭受的苦难实在是「人也不堪其忧」,而船山先生却「不改其乐」,时刻保持着乐观积极、坦然自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这实在是让人在敬佩之余也好奇其所以能如此的原因。今天笔者就尝试对船山先生哲学思想进行粗浅的梳理,带领大家寻找「船山乐处」。


学 问 取 向


世界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该怎么样处世?

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大致可以归类为本体论,心性论和道德修养论,宋明道学也依照这个模式来建构其哲学体系。

这其中,本体论是哲学家思想体系理论的基石,是其哲学殿堂的柱梁,因此本体论也是我们把握、了解一位哲学家思想的关键。

什么是本体论呢?说到底,就是回答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照张岱先生的说法,在中国哲学语境下,本体有三义,一是始义,即宇宙万物之所始;二是究竟所待义,万物待此而生;三是统摄义,万物会通,统属于一。中国哲学讲本体,不是说除本体之外都是虚幻的,而是说本体是万物的本源之义。

宋明道学按照什么是宇宙究竟本根,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为理学,以理则为本根,代表人物为二程和朱熹;



一为心学,以心为宇宙的主宰,代表人物为陆九渊和王守仁;



一为气学,以气为本根,代表人物为张载。

王夫之说自己是「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是自道其学问所宗乃是张载(横渠)气学,所以我们可以说王夫之是气学派,而且他是气学一派里自张载以后的又一个高峰

那么什么是气学呢?

顾名思义,气学即是以气为宇宙的究竟本根。

那么什么是「」呢?

」便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

那么张载的气学是什么内容呢?

张载的气学,认为宇宙乃一气之变化历程;以为空若无物之太虚,并非纯然无物,乃气散而未聚之原始状态,是气的本然状态;气涵有内在的对立,是气之能动的本性,由之而发生变化屈伸。一切变化,乃缘于气所固有之能变之性。

有人说:「我常听到理学、心学,气学倒是第一次听说。」这是因为气学一派声势较弱。两汉时期的经学家多借助「气」这一概念来讲宇宙及万物诞生的历程,如郑玄说宇宙之始的太极是「极中有道,淳和未分之气也」,然而自魏晋玄学兴起,经学衰微,人们也就专注于讨论形而上的「道」,鲜有人谈论「气」了。到了北宋时,张载方才构建起宏大精妙的气学,只是张载之后,气学一直是人丁单薄,宋明之际排的上号的气学大家,也就只有王廷相王夫之了,比不过理学、心学风行天下,大师辈出。

但是要注意的是,气学自明中后期以来一直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众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理学、心学自身的问题,纷纷借助「气」来修补自己的理论或者再起炉灶,如理学一派的罗钦顺在本体论上归宗张载,阳明后学刘宗周黄宗羲一脉便借「气」来解决心学自身的问题,再如明中后期王廷相,明清之际的颜元李塨,清戴震等都是气学家。 


船山絪缊本体论概述


笔者认为,王夫之的本体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絪缊

王夫之在道学诸子中宗师张载,在儒家五经里宗主《周易》。他和张载一样,以《周易》经传为材料构建起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易学家往往以「太极」这一概念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船山亦是如此,只是他用「絪缊」这一概念解释太极的内涵,这是他本体论的一大特色。

那么什么是「絪缊」呢?

「絪缊」一词来源于《易传》: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传


本意为圆器密盖,引申为密相交合;又与「氤氲通用,有气盛之貌的意思。

船山赋予了「絪缊」新的哲学规定,包含有太极」、「太和」、「太虚等范畴的含义,他说:

天不听物自然,是故絪缊而化生。

思问录


这是对「絪缊表述的总纲。

「絪缊」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揭示阴阳二气「合同而不相悖害,浑论无间的本体存有的规定,二是昭示本体生化不息功能流行的样态

简单来说就是揭示宇宙本体是什么,揭示宇宙运动流行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



本体存有


什么是本体存有?

举个栗子,我们谈论一件具体事物,常常通过对颜色、材质、物态等等方式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和定义。

而本体存有,即是在哲学上对整个宇宙的本质是怎样的存在进行描述和定义

因此我们在论述船山絪缊这一概念时,也将从如下三个问题入手:

「絪缊」由什么构成?

构成「絪缊」的材质有什么性质?

构成「絪缊」的材质之间是什么关系?

「絪缊」由什么构成?

船山从其「乾坤并建,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观点出发,认为「絪缊」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他说:

阴阳具于太虚絪缊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

阴阳未分,二气合一,絪缊太和之真体,非目力所及,不可得而见矣。

张子正蒙注


引文所说的二气未分指二气交融合一的状态,而不是说两者完全没有差别的混同状态。

船山以「絪缊」表示宇宙的本体或万物的本原,因此,我们可以说船山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他说: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张子正蒙注



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凡两间之所有,为形为象,为精为气,为清为浊,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蜎孑萌芽之小,自成形以上以至未成形,相与絪缊以待用之,初皆此二者之充塞无间。而判然各为一物,其性情才质功效皆不可强之同。

周易内传


天地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之气共同构成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如实体化的理),更是没有任何间隙(如印度哲学中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有的事物只由阳气构成,而有的事物只由阴气构成呢?

船山的回答是否定的。

合者,阴阳之始本一也,而因动静分而为两,迨其成又合阴阳于一也。如男阳也而无非阴,女阴也而亦无非阳,以至于草鱼鸟,无孤阳之物,亦无孤阴之物。

张子正蒙注


宇宙间没有无阴阳的事物,同时更没有纯阳、纯阴的事物,万物都是合阴阳两端而兼于一体的

既然阴阳二气充满宇宙,那么常人认为没有事物存在的“虚空”是什么呢?

在这一点上,船山继承了张载的学说,他认为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是气而非虚,并不存在没有气的虚空,「虚函气,气充虚,无所谓无」,所谓的「虚空」只是表示「气」的量,而常人所说的「无」不过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人无法用感官经验感知的。

构成「絪缊」的材质有什么性质?

这个问题等同于阴阳二气的本质属性为何?

船山以「诚」来回答,什么是「诚」?

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

尚书引义


「诚」即是实有。阴阳二气乃客观存在的物质,非虚无,亦非出于人之虚构。作为实体,本来自足,不依赖于任何东西,其功效或作用皆依存于其实体。

同时,由于宇宙皆是阴阳气,因此「太虚,一实也」

故而我们可以说「诚」是宇宙存在的最根本属性,也是最高的范畴,「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

在船山以前,对于「气」的定义尚不能摆脱具体物质,如庄子所说的「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船山以「诚」定义气,将气变成了标志物质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那么如何确证气是实有的,由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本质属性是「诚」呢?

船山以用胥有而相胥以实」「依有常生」来论证。

先来看「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船山说: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周易外传


「体」就是事物的本质「用」就是由本质所发生的现象或作用。事物本质的有无,可以从他所发生的现象或作用看出来。从事物现象的角度看,桐非梓,梓非桐,狐非狸,狸非狐」,从作用看「冬不可使炎,夏不可使寒,参不可使杀,砒不可使活」由事物现象和作用的不同,可知其本质不同,由现象和作用的实在可知其本质的实在

天冷时,我们穿上衣服确实能够抵御严寒,由此可知衣服的实在,但如果我们念咒语,则无法起到保暖的效果,可知咒语的虚妄。

再看「依有生常」,船山说:

夫可依者有也,至常者生也,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也。奚以明其然也?既已为人矣,非蚁之仰行,则依地住;非螾之穴壤,则依空住;非蜀山之雪蛆不求暖,则依火住;非火山之鼠不求润,则依水住;以至依粟已饥,依酱已渴。其不然而已于饥渴者,则非人矣。栗依土长,酱依水成。依种而生,依器而挹。以荑种栗栗不生,以碗取水水不挹。相待而有,无待而无。若夫以粟种粟,以器挹水,枫无柳枝,栗无枣实,成功之退,以生将来,取用不爽,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

周易外传


每一个事物都要依靠别的事物方可获得生机,人类的生活实践也离不开「假物以为用」,其所依靠的东西是真实不假的,倘若所依靠的事物是虚妄的,便无法生存,比如

望梅虽然能生津止渴,但要是吃不到梅最终还是会渴死,画饼虽然可以暂忘饥肠,但要是吃不到饼最终还是会饿死。

构成「絪缊」的材质之间是什么关系?

船山说:

阴阳异撰,而其絪缊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

张子正蒙注


怎么理解呢?

首先阴阳二气是「相峙而并立」的。阳气舒畅,主运动,其性刚健,阴气凝结,其性柔顺,两者的性情功效截然不同,各有其特质,不能混同,故称其为「二物」或「两体」。两者性情功效的不同,是「絪缊」得以运动的内在动因:

絪缊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


阴阳合于太和,而性情不能不异,惟异生感,故交相䜣合于既感之后,而法象以著,藉令本无阴阳两体虚实清浊之异,则无所容其感通。

张子正蒙注


其次二气又是「相倚而不相离」的。阴阳二气并不是截然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物,二气的特性在于合一,即相济相成,融为一体,只有两者和协为一,阴阳二气迥异的性情功效方能发挥作用。他说:

两端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聚于此者散于彼,散于此者聚于彼,浊入清而体清,清入浊而妙浊,而后知其一也,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带也。

思问录


此处说的「两端」皆指阴阳二气的性能。「一」谓相合相通,相济相成而不可分离。虚实、动静、聚散和清浊,总是相合相济,融为一体,对立的双方,自身便具有同一性,并没有一个第三者作为纽带将两端联系起来。阴阳二气便是「太极」的内容,而不是在阴阳二气之外还需要一个「太极」将两者统一起来。

阴阳相分,并非分开;阴阳相合,亦非混同。分合,只表示阴阳二气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由于相反,所以不能视二者同为一色,抹杀其体殊用异;因为相成,又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割为对立之物,抹煞其联系。

进一步讲,我们既不可以单说对立,也不可以独提统一,相反与相成相互蕴涵,对立与统一也不容分割。在统一中含有对立,絪缊的运动方有动因,对立的双方只有统一在一起,絪缊的运动方始成为可能。所以他说:

惟两端迭用,遂成对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动所静,所聚所散,为虚为实,为清为浊,皆取给于太和絪缊之实体。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

张子正蒙注


好比分别有了面粉和水,我们才可能做馒头,而将面粉和水和在一起才能做成馒头。

阴阳二气这样一种「不可强同而不相悖害」的状态,船山称之为「太和」

由此,我们可以说:由真实存有的阴阳二气组成,且两者对立统一同而不相悖害的「太和絪缊之真体」、「太和絪缊之本然」、「太和絪缊之实体」,便是船山对本体存有的定义


功能流行的样态

什么是功能流行的样态?

什么是功能流行的样态?通俗来讲就是宇宙的本原本来存在的状态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或运动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在功能论上,船山对絪缊的定义是:

絪缊,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

周易内传


他又说:

絪缊不息,为敦化之本。


人物之生,皆絪缊一气之伸聚。

张子正蒙注


可见在船山这里,「絪缊」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状态,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状态

那么我们就要问到:

「絪缊」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絪缊」运动变化的形式是什么?

「絪缊」运动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我们一个个来看。

絪缊」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絪缊中阴阳二气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这就是絪缊运动的最根本原因。船山说:

絪缊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并育于其中,随感而出,无能越此二端。

张子正蒙注


具体来说,就是因为阴阳二气「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即阴阳二气虽然同为实有之存在,但因各有体性,有清浊、虚实、健顺、动滞之分,二气因此而相交相感,相摩相荡,攻取、屈伸、往来,进而「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好比性情相投者则相互聚在一起,性情迥异者互相疏离,甚而有可能产生冲突。

那么是否有其他更高的存在指导阴阳二气的运动呢?例如上帝、天理等等?阴阳二气自身的运动有是否有目的性呢?

船山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

天无心而成化,非有所吝留,有所丰予,斟酌而量用之,乃屈伸时行而变化则成乎象。

周易内传


天地所以资人用之量者,广矣,大矣。伸于彼者詘于此,乃以无私;节其过者防其不及,乃以不测。

周易外传


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无有意识和目的,不是按照一定的「设计图」来的,其屈伸往来之变易,不是出于预谋,而是无心而为,屈伸因时而行。而天地之间除了阴阳二气之外别无他物,更没有缝隙,因此也就没有可以“指导”阴阳二气生化万物的天理、鬼神的容身之所。

「絪缊」运动变化的形式是什么?

絪缊气化运动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便是万物的生死衰王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船山哲学体系中,以二气的聚散屈伸来概括

万物的诞生,由于有形体存在,因此人们可以用感官经验感知其存在,故人们便以为是实有的;万物的死亡,由于形体的消散,人们无法感知其死后存在,故以为无。以「有」「无」的方式观察世界,会认为万物死去之后,是消灭无余的,这样便给了虚无主义以切入点。

船山在这里继承了张载的学说,他认为,物之生,是二气聚而成形,又称为「来」、「伸」,因能为人所感知,可称为「显」;物之死,二气散而复归太和絪缊,又称为「往」、「屈」,因不能为人感知的状态,则称为「隐」。因此万物之生死,不过是气化的一环,「生非创有而死非消灭」,生死只是气「显」、「隐」状态的变化,但气仍旧是气,其「诚」(即实有)的属性并未改变。



「絪缊」运动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这个问题需分开论述。

首先,「絪缊」的运动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

自有生物以来,迄于终古,荣枯生死,屈伸变化之无常,而不爽其利,有物也,必有其则。利于物者皆贞也。

周易内传


万物得阳刚之气而屈伸变化,总是处于荣枯生死的过程,但其变化,有其规律。

感遇则聚,聚已必散,皆升降飞扬自然之理势。风雨,雪霜,山川,人物,象之显藏,形之成毁,屡迁而已结者,虽迟久而必归其原,条理不迷,诚信不爽,理在其中矣。

张子正蒙注


阴阳二气交感而成象成形为气之聚,但聚久必散,有升必有降,此为「自然之理势」。故天象和人物,虽象有显隐,形有成毁,其变化终归于二气之屈伸,其聚散屈伸有必然性,不容怀疑。这种规律不是出于人的臆想或虚构,乃是实际存在的,因此人不能「不能强无心者以听我」。但是人可以认识到规律,他说:

神化者,气之聚散不测之妙,然而有迹可见。


理有其定,合则应,或求而不得,或不求而得,人见其不测,不知其有定而谓之神。

张子正蒙注


人们可以通过气化之迹,认识、把握气化的规律,若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其定理,则有「回应」。

其次,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唯变所适,其变化具有不测性

他说:

不测者,乘时因变,初无定体。


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以不测而神,人固不能测也。故其聚而一二,散而九十者,非人智力之所及知,而阴阳之聚散实有之。

周易内传


阴阳二气和事物的变易,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其变易过程又无止境,所以其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或程序。

日月寒暑之两行,一阴一阳之殊建,人以覩其明,定其岁,而谓之为方体,实则无方无体,阴阳不测,合同于絪緼而任其变化,乃神易阴阳之固然也。

张子正蒙注


「方」指方向,「体」指固定模式。我们在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定的规律,如日月寒暑的运行周期,于是我们将一年规定为365天和春夏秋冬四季,将一天规定为24个小时,这是用「方」和「体」来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但如果以为事物就是完全按照我们所制定的模式来运行的,那就是可笑的了,这就好比鞋子是根据脚来做的,而不应是「削足适履」。絪缊的运动变化是「无方无体」的:

无方者,无方而非其方;无体者,无体而非其体,不居以为体也。吉凶之数,成物之功,昼夜之道,皆天地已然之迹,有方者也。而所以变化屈伸、知太始而作成物者,其神也。絪緼之和,肇有于无,而无方之不行者也。易之阴阳六位,有体者也。而错综参伍,消息盈虚,则无心成化,周流六虚,无体之不立者也。

周易内传


无方乃无固定的方向,「无方之不行」,以一切方向为其方向。「无体」谓屈伸盈虚之变化无固定不变的形式,即「不据以为体」,而以一切变化的形式为其体制。船山认为,「方」和「体」,如气化万物而有形,昼夜往来而有序,都是阴阳变化的「已然之迹」。至于其变化之「所以然」,即絪緼不息之神,无有形迹,不主故常,此即「神无方而易无体」。

在船山看来,事物的存在及其变易的基本原则是一阴一阳。至于依此原则而展开的具体变化形态,则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代表阴阳变易之大经和乾坤易简之至理。企图以一种图式或公式规定事物的变化,那是荒谬的。

综合上述两点,船山说:

有定在谓之居,变动不居,其变动无定在也。阴阳之气絪緼而化醇,虽有大成之序,而实无序。以天化言之,寒暑之变有定矣,而由寒之暑,由暑之寒,风雨阴晴,递变其间,非日日渐寒,日日渐暑,刻期不爽也。以人物言之,少老之变有定矣,而修短无期,衰王无恒,其间血气之消长,非王之中无偶衰,衰之后不再王,渐王渐衰,以趋于消灭,可刻期而数也。………易之为道本如是,以体天化,以尽物理,以日新而富有。故占者学者不可执一凝滞之法,如后世京房、邵子之说,以为之典要。

周易内传


阴阳之变易,从天道到人事,一方面存在着必然的进程,如从寒到暑,从少到老,有其一定的程序;但另一方面有存在着偶然的因素和突然的变易,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也就是说,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不定中有定,一方面又是定中有不定

因此人们一方面要掌握阴阳变易的法则,另一方面又不可以固执已知的程序,在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又要摒弃成心与成见,随时准备让实践来修正我们的理论。

这种以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变易的过程无疑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气的屈伸往来是一种较为抽象地运动方式,从万物具体的表现来说,「絪缊生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上。

首先,一切具体的事务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变化,但内容却时刻在变化创新。比如自古以来江河中流淌的都是水,但今天的江水必然不是古代的江水,今天灯烛的光芒和昨天在形式上并无区别,但「非昨火之即今火」,人的指甲头发每天都在生长,人的肌肉也是不断地更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万物都是「质日代而形如一,无恒器而有恒道」

其次,从天地万物整体运行的过程来说,万物死亡后散归太虚正是下一次聚而成物的起点,为新事物的诞生提供了物质资料。死是故物的去,唯有故去,才别有生之新来,「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由始生到化终,是由新到故的过程;由化终到新的始生,是由故到新的过程。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新的事物只是故物的重现,那就未能超出轮回说与循环论的藩篱,船山认为故物之往则散归于太虚,被分解为「无形无色」的浑论之气,待到其生而来时则经过重新的分剂与聚合,成为新生之体。如此「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以致「天地之化日新」,整个世界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

而沟通「新」和「故」的关键,就在于「当下」。他说:

天地之生亦大矣。未生之天地,今日是也。已生之天地,今日是也。惟其日生,故前无不生,后无不至。

周易外传


无论未生和已生,都取决于现在之生,故说「今日是也」。

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日也;天地终者,今日也。

周易外传


天地之始不在邃古之前,其终结也不在灭尽之日,因为天地本无始无终。

所谓始终,只意味着今日生出新的即是始,同时又扬弃旧的便是终,即天地之化,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综         论

综合而论,「絪缊」作为本体,首先规定了天地万物的本质属性是实有,世间没有虚妄的物,只有虚妄的理论;其次表明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构成的,因此宇宙可以说宇宙整体上就只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是运动唯一的原因,统一,使得对立的两方得以真正发挥功效。天地万物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的,万物的种类的不同和万物生死衰王的变化过程,都是气的不同形态而已,宇宙是气的变化历程,整个宇宙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不断创造,充满生机的。这种不断运动,不断前进的状态,在易学上被称为「易」,而这种不断「新故相推」、不断创造的状态,便是「生生不息」。

与程朱理学将「天理」当做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实体不同,船山的「絪缊」不是独立于万物的实体,不是先有「絪缊」而后有万物,「絪缊」只是对万物整体存在状态的描述。

由此,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船山的本体论,那就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船山学最核心的精神,就在于「生」,在于「动」。把握了这一点,就能把握船山学的整个脉络。


限于篇幅以及笔者学力,在这篇文章中只能简述王夫之絪缊本体论的概况,因行文仓促,不免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提点意见。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a7vM4qClO6Oy5wsMc7NLw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归正按:中医会渐渐消亡?这究竟是无病呻吟的杞人忧天?还是穷途末路的无奈感慨?几年前,屠呦呦靠青蒿素得了诺奖,中医界为之振奋。然而,屠女士使用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药用成分来治疗特定疾病,更应该理解成是对某一味中药研究的登峰造极。而正统中医治疗疾患,讲的是寻因而治,讲究各类中药的组合匹配。相较之下,不得不问,屠女士所依靠的科技手段,究竟还留有几分中医血脉?

---Rembrandt van Rijn《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


当今的中医研究,很多的精力放在中药上,比如说疟疾青蒿素、非典板蓝根,而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却越来越荒废了。中医学两大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在大学已降为了选修课。这隐隐约约让人联想到古代部落战争杀掉男人(中医理论),虏走妻儿(中医方药)的画面。

藏在屠女士获诺奖风光无限背后的,也许是正统中医的灭顶之灾!

一、衰败的缘起

中医衰败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西医的到来。

没有西医的到来,不甚了了的中医“理论”下,代代名医肯定层出不穷。要感谢西医的到来,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无情的棒喝,让中医在极不情愿的心态下有所反省。

归正认为,医学的宗旨是兼善天下,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同样是人体,彼此融汇,取长补短,走向大同是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为疾病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希望看到的最好结局。然而,可悲的是,相遇百年来,中西医能实现真正融合的领域却极少。

---Francisco De Goya《剧烈争吵》

中医将人体各内脏器官看作整体,再将人与自然界看作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西医可能觉得玄乎了些,但并不反对,毕竟他们的老祖宗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Stoicism)也曾推崇人体是“小宇宙”的概念。

Zeno:仿佛听见有人说我帅?

(注:Zeno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中医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引出特有的核心理论---藏象学,却让西医人茫然至今。其实,中医人何尝不茫然呢?若非如此,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把中医理论向西医解释清楚呢?

中医的衰败,深层原因是:中医弄不清楚自己是什么。

二、曾经的自救

西医人无法理解中医,中医人无法解释中医,面对着西医良好快速的治病疗效,中医承受的质疑越来越多。于是乎,为了寻找自救的出路,中医界开始研究中医。然而,至今为止所进行的,都不是正常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努力在西医学的理论思维里得到认可。

“哥么,要不咱换个思路学学他们?”

---Raphael《圣礼之争》

曾经何时,西医人本着他们的理论思路,从中药里提取了黄连素,认为中医清热解毒的原理在于某些中药含有的天然抗菌成份。多年后的今天,西医早已弃如敝屣,却仍然左右着中医对抗菌和清热解毒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的中药注射液,虽记录为中医研究成果,但却成了“废医存药”的帮凶。屠女士的青蒿素救人无数,归正敬佩,但仍然是以西医学的思路推敲中医,对中医的自身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国人因屠女士的成就高喊中医伟大,显然是外行人的兴奋,用中医行话说,是危险的无根之火。

中医人选择以西医的思路研究中医,原因有二:

首先,是盲信西医,这几十年的教育让绝大多数人相信西医等同于科学。在此,归正建议那些天天把“科学”挂在嘴边的市井学者们(比如某位方姓科普斗士),请认真翻读一遍你们所推崇的西方科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若是看了他老人家对“科学”的真正定位,不知你们会做何感受...

对中医而言,选择了“科学”,就丧失了慧眼

---Rembrandt van Rijn《托比特的失明》

其次,是中医人对自己的学术心中无底,这最致命。这种灵魂出壳、离开本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得今天中医的研究队伍,不再接受传统中医理论指导,清一色地都成了外“中”内“西”的伪中医。

时至今日,中医界依然无法提出能够统揽全局的发展方案,只是孜孜不倦地将精力放在“某某经验”这些原始的实践积累上。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年轻学者,通读一遍《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尚且不易,想对中医理论有所入门,更是万中无一。

中医迄今为止的自救,不算成功。

三、未来的方向

中医人弄不懂中医是什么。这句话听起来很尖锐,然,行内人自己心知肚明。用西医的思维研究中医,只会落个里外不是,最终难逃灭亡。中医要自救,迫切需要的,是大踏步地回归传统经典,认清我们的源头,再谋发展。中医正源,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二书。

浪子:爸,我在外混不下去了!

父亲:没事,你可知你爸叫李刚?

---Pompeo Batoni《浪子回头》

《黄帝内经》开头九篇基本都在谈天说地,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如:“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苍天之气,清净则治志意”,但是,藏在这满天神佛的经文后面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这九篇,极为系统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顺着阴阳→四时→六节的脉络,推导出六节藏象学说(即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无处不在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正源,正是植根与此。但是,很可惜,当下已无哪位名医学者有能力顺着古人的思路,从难解的古文中还原出六节藏象的本来面目。

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因此书被尊为千古医圣,这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六节藏象学说真正用到了临床,中医正源,正是成型于此。然而很遗憾,因为该书的灵魂---三阴三阳,已然失传。今天的中医人对《伤寒论》这本书,更多的是心存敬畏,却几无偶有会意的欣喜。

中医的源头,就在这两本沉甸甸的书中。不论您是象牙塔中的学子,或是功成名就的名医,还是桃李天下的尊师,恳请您慢慢地从现行的教科书、成功医案、历代注解中走出来,因为那里没有出路。再恳请您暂时放下已有的中医知识,清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本经典,书中大量的阴阳论述,也许还可以为我们寻回六节藏象学说提供宝贵的线索。

如果未来有缘,归正也会跟大家系统地聊聊六节藏象学说,不敢说彻底领悟,但或有闻所未闻的新鲜感。

只有寻回六节藏象学说,中医或有重生的希望,本篇到此。

下一篇见面时间定为8月20日,篇名暂定为“望闻问切:告诉你真正的中医如何看病”,敬请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to4tVkhegBFrjLmCP_K0Q

知诺浮想:
五行生克之说,与《周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高下立判,相去甚远。
以五行生克等为指导的“中医”,与以“三阴三阳,六节”为精髓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同样差之千里。

归正先生讲什么?

在此,向新老朋友们说明笔者开立“归正先生”公众号的意图以及未来的运营思路。同时,笔者才学有限,形单影只,在此呼吁更多同道加入“归正先生”的队伍,共挽狂澜于即倒。笔者坚信,何日中医真正复兴,中华才能最终具备引领世界的软实力!

---Rembrandt Van Rijn《浪子回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正先生”的公众号名字,灵感得自《归去来兮辞》的开场白。

陶先生半世沉浮官场,最终归隐田园。究其原因,归正的总结是:身外之物皆非己,回归自性寻天真。

---Custav Carl Ludwig Richter《吉诺维瓦在森林中隐居》

现在的中医不是正统吗?需要回归正统吗?

笔者苦读医书,得来的领悟让笔者相信,《伤寒杂病论》之后的一千八百年中,学术承传出错,或多或少,是不容置疑的。当今,中医被西医挤压得生存困难,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中医的式微,笔者自称“归正”,希望能够和同道们一起踏踏实实回归中医正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先彻底弄明白中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再考虑如何自我救赎。

把旧资料翻出来看看,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Jean Henri Coene《The Lost Manuscript》

运营此公众号,归正的大致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归正从纯中医立场出发,通过经典寻回正统中医。

二、归正所学所知,异于现今通行的中医理论,估计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立即支持。希望大家本着言者无罪的胸怀审阅,若有异见,请引经据典,以理服人。

三、归正过去不隶属,未来也无意加入任何学派,所有见解完全出于个人思考。凡有引用,皆会注明出处。同时,欢迎引用本公众号中的所有言论,但也请注明出处,以免日后追究,有伤风雅。

四、所有文章配图都将引用西洋画派,要说原因,是由于归正不屑与“五行八卦四处摆,神医秘方不离口”的伪中医为伍,更是由于归正坚信中西医理终归大同,真理本无二致。

五、闲暇之时,归正也会谈天说地,内容不限于哲学、宗教、文史、游记等。

六、归正俗务缠身,能力有限,现诚邀有志于中医的各界朋友递送简历,踊跃投稿,共同参与到复兴中医的队伍中来!简历或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auldlangsyne33@hotmail.com

gg123am@gmail.com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1chghb4FKSLq7Hu5TwrCQ

知诺浮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欲知归何方,唯寻自来处。

节气随想

立秋

秋冬养阴,阴性静、沉、敛。养阴,即顺阴性好静之情。
震居东方,一阳在下,二阴在上;兑居西方,二阳在下,一阴在上;分离之象。
离居南方,一阴函于二阳之中;坎居北方,一阳函于二阴之中;合和之象。
阴阳合和,则阳生阴成;阴阳分离,则阳杀阴毁。

夏至一阴生,阴阳性异,理当渐趋于分离。秋三月,经历春夏两季的生发、浮散,万物慢慢自内而外收敛。至秋分前后,阴气渐盛,阴阳大致相衡,势均力敌,阴阳分离,阴阳行肃杀之能。天气汇萃于上,地气敛聚于下 。

早睡早起,以得天阳。神志安宁,以平地阴。如此,则人体阴阳可稍和,肺气可清静。

不顺应秋气,收敛身心,容易伤肺,而太阴治节不力,冬天给养内脏的阳能少,不易消食,引发飧泄。自然冬时可供收藏的精气也少。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春夏养阳:也谈三伏天养生

归正按: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近来已有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听听归正的看法。归正认为: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

---Michelangelo《先知撒迦利亚》 


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难免艰涩难懂,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无基础的,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费时自然更久。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

,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在三伏面前,凡人应当俯伏为先,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

---Murillo《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交给上帝解答吧!

---Albrecht Durer《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 

归正认为,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秦德公的三伏说法,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会在近期文章中重点谈及;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魏征: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

---Raphael《Saint George and Dragon》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唯有心志高洁方能不落世俗,最终领悟高深的医理。

---Murillo《Saint Francis of Assisi at Prayer》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阳气多了就活,阳气没了就死,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

---Luca Giordano《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身板不过硬,火灸之后感觉被掏空了....

---Eureka Tower《好热》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

---Andrea Del Sarto《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

下一篇见面时间定为7月30日,篇名暂定为“归正讲什么”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3UktKCIVlPDxRjrWMsIlQ

知诺浮想:
夏三月,太阳之开,时为之。当其盛极,太阴敛服。
人应夏气,太阳气盛。太阳之宣,自内而外,亨通畅达,发起生化,充身熏肤,益及体表、四肢,无不利。
阴阳一气,此起则彼伏。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节气随想

大暑

夏之繁盛滋长万物,正因为有秋收冬藏春生三时的收敛蓄积和生发做为夏长的前提。

人体太阳的宣发也是如此,必须基于太阴治节,少阴敛藏,厥阴少阳生发,阳明合明这一系列的生化之上。

《周易》常以时、位来解卦,乾卦从潜龙、见龙,进而乾乾夕惕若,乃至或跃在渊,终至飞龙、亢龙。

儒家有中庸之说。

其实殊途同归。没有乾乾之阳,生命不得循环,万物不得生长,而阳之潜、见、飞、亢,时、位使之然。

大暑时节,如置身湿热之桑拿房,如煮似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太阳到达黄经120°。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阅读全文 »

知诺浮想:
2018-06-11:
阳,清扬,散发,健动不居,因而能够推陈出新;阴,沉浊,积聚,顺静常驻,所以趋向因陈守旧。
呼、吸,摄食、排泄,是人体常见的新陈代谢方式。人体心神通过这些方式,使新、陈得以代、谢,让人体可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人体汗、吐、下,或者一些小毛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利用寒、热,排出身体糟粕或病邪的方式。

2017-07-16:
似乎有些象兵法中的“围城必缺”,这样城内至少部分敌人不会觉得毫无生机,以致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归正按:都说小病延年,常见时不时咳嗽的老太婆活到八九十岁,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则一病呜呼。身体偶尔出现小症状,说明身体是非分明,一有小偏差就立刻“启动”病态来纠正。这种病态反倒是真正健康的表现。

---Jehan Georges Vibert《生病的医生》


归正年少时,曾苦读徐子平先生的《渊海子平》。有缘得见一名言,至今奉若至理: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大意是:有点小病痛是好事,别稀罕从来没病过的人。

在现代人看来,时不时患点小病是人体虚弱的表现。这显然与一千多年前徐先生的观点大相径庭。对于这个问题,归正做过很深的思考,最终认为徐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今天,归正将自己的思路略作梳理,跟朋友们一起聊聊身体小病痛背后的故事。

发奋读书的美少年归正

----Lorenzo Lotto《学习中的绅士画像》

首先,先把定义弄清楚。什么是身体小病痛?

归正认为,感冒发烧、有痰流涕、斑疹、脚气都属于小病痛的范畴,也就是徐先生认为可贵的小病。

读到这里,定有朋友希望归正先把小病痛的范畴定义化。对不起,归正这里只举例,不定义。定义必须向张仲景先生请教,这是《伤寒论》的不传之秘。

偷窥,不过是世人的顽愚,真理哪里是偷窥可以见得的?

---John William Waterhouse《普绪克打开黄金盒》

小病痛一个个讲也烧脑,归正这里以脚气为例展开吧。

脚气、足廯、香港脚,并不光彩的名词,人人皆知,但多数人患而不谈。归正相信至少有50%以上的人患有此病,尤其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很多患有脚气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包括归正自己):患有脚气,最怕脚气莫名奇妙地变好,因为,每次脚气的忽然好转,都会伴随着身体不轻的病变。最终,只有等这些病变都医好了,脚气才会重新出现。归正小时候听大人说“脚气不能好,好了生大病”,自身经历几次后,不得不由衷感慨,妙哉乡谚!

耶稣:“怎么我的门徒都是香港脚?”

---Ford Madox Brown《耶稣为彼得洗脚》

从西医看,脚气的成因清晰且明确:脚趾丫通风困难、光照有限,容易滋生霉菌,进而形成脚气。由于成因是霉菌(可百度一下白色念珠菌),因此,脚气被普遍认为是可传染的。

然而,归正认为,霉菌的滋生不应该是脚气主要原因,人体主动允许霉菌在脚趾丫的生长,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归正自己为例,归正儿时,常与患有脚气的外公和父亲共用擦脚布,十多年下来,接触霉菌无数,怎就不见那时有些许的脚气症状?再如,一对夫妻,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同用一块擦脚布,其中一个有脚气,另一半却不受霉菌感染的情况也很多。西医轻描淡写地认为这是“个体差异”,但,就是这轻描淡写的“个体差异”,最终决定了霉菌可否真正滋长致病。

请允许众仆人在你高贵的脚间茁壮成长吧

---Herbert Gustave Schmalt《Where is my lord the king》

那么,这所谓的“个体差异”究竟是什么呢?

好,现在进入今天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个人,体内糟粕的沉积量是不同的。

青少年,身体代谢功能极为旺盛,体内糟粕的沉积量自然很少,光鲜的皮肤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成年之后,人体代谢功能渐渐衰退,但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运动来促进代谢。

再不济了,人体就要开辟新渠道了,这时候,“个体差异”就显化了。

“哥么,指条路好不?”

---Edvard Munch《小路上的谋杀者》

有人选择感冒发烧、有人选择有痰流涕……当然,也有人选择脚气,因为有霉菌附着的脚趾丫,比起人体其它处紧致坚韧的皮肤,是最理想的糟粕拍泄处。

归正认为,脚气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性病理变化。展开了说,这也是许多顽固难治、屡治屡发的皮肤小顽疾的共同病理基础。这种以局部的病理状态为代价,维持了人体糟粕对外排泄的总体平衡,最好不要轻易打破。因为,一旦打破,糟粕无路可走在人体中堆积叠加,就有可能演变成更为棘手的病变。这也是“脚气不能好,好了生大病”的病理基础。

推而广之,时不时感冒发烧,或者有痰流涕,也是人体通过局部的病理状态为代价,去维持人体的总体平衡。若有哪位朋友,过去时常患点小毛病的,最近忽然变“健康”了,那么,有可能是曾经能够显化的病症开始向人体内部转移,归正建议您去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防止糟粕在体内的彻底固化进而演变成不可逆转的疾病。

“大爷的!多久没感冒发烧流鼻涕了?”

---Rosso Fiorentino《拿着信的青年画像》

讲到这里差不多了,归正总结并升华一下。

“有病方为贵”,其背后的逻辑是糟粕必须寻出路排出人体,以免糟粕在人体转化为更严重的病变。当然,排出糟粕的最后方式,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外科手术,那基本上都是伤筋动骨,即便成功也没了半条命。

“有病方为贵”,其背后的实质是人体的是非分明,容不下一点点的不平衡,一有一些小偏差,就会及时寻找替代性的途径将糟粕外出体外,进而对身体做出最及时的调整。

实实在在的,归正真心认为偶得小病痛的身体才是最健康的。只有接受“不好”的,才能得到“最好”的。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3edceIO1c_RmyfuzVSlHhA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rQYydQ6X9W6PYFGZkkW6Gg

知诺浮想:
2018-05-27:
人体太阳覆盖之广,小至喷嚏排异反应,大至时间长短的感觉。有时时光飞逝;有时度日如年。
压缩时间感,多在愉悦之时;拉伸时间感,多在烦闷、痛苦时候。这些感受,或是人趋吉避凶的本能,警示身体预防应对。
梦境后的排异反应,可能是心神“模拟”现实,给身体一个行动的“理由”。
岳武穆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017-07-14:
人之太阳(心神)覆盖之广,小至喷嚏排异反应,大至时间长短的感觉(如归心似箭),无不因之。
岳武穆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之功用其实一也。
修心可助太阳之普照。然而,欲得太阳之普照,非日夜之健行不可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梦境时空:丈量时间的长短

归正按:

归正前几天耗神太过。因此,本周略缩短了篇幅,内容也转为更轻松俏皮一些:

在Rosso Fiorentino的画中,大师可以借用修士的手指去丈量圣约翰的器量。而在这个时而现实,时而缥缈的世界中,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来丈量所谓的时间呢?是日月晦明?是远眺北辰?还是伴随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的“嘀嗒嘀嗒”?

别看主人公!看重点!看重点!请看图的中下部!!!

---Rosso Fiorentino《圣母的婚礼》


归正幼时常坐在榕树下,听坊间老人傍晚时谈天说地。

记忆较深的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说古代有人上山砍柴遇到神仙,七日后回家,人世间已经几千年了,人与物皆非旧时,可见仙境与人间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

---John William Waterhouse《山林女神与那喀索斯

仙境的非凡,凡人自是无缘领略,但也可以通过梦境来管窥世界的大奇妙:

昨日,梦见与狐朋狗友们踩单车出游,沿着少年时的路径追风。一路飙车,享受着同伴们歇斯底里的呼喊,重复了今天不再有的车技。

那些年,伴随我们一起骑单车追风的女孩

---Aphonse Maria Mucha《伦敦自行车制造厂产品广告

转眼半天,回来路上忽见前方一群蚊子,飞舞得如烟如雾,正打算从路旁快速骑过,偏偏有一只蚊子飞进了鼻孔。惨了,没办法控制自己了,狠狠打了个喷嚏,飞出的不是蚊子,而是一粒干燥的小鼻屎...

醒来细想,何故在梦中勾起这段往事?梦因,不就是这颗小鼻屎吗?刚才梦中的情节衔接得如此完整融洽,一气呵成,不就是为了一个喷嚏做准备吗?

但丁《神曲》一梦,为的是人性的顿悟,却硬生生地经历了地狱、炼狱还有天堂的三重境界

---Dante Gabriel Rossetti《但丁之梦

论时间长短,这颗干燥的小鼻屎脱落刺激鼻腔,产生喷嚏反应,应该不到一秒钟光景。然而,归正因此产生的梦境,却真真切切地经历了好几个小时。人间的真实时间,似乎在梦里被拉长了几千上万倍。

鼻屎喷嚏,幼时尿床,少年春梦,梦醒刹那才明白的梦因,总需要长得多得多的梦境作为铺垫。这到底是先前的梦境,合情合理地导致了梦醒的结果?还是梦醒刹那间才明白的原因,将需要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时间来酝酿的情节,硬生生地塞进梦醒之前的刹那?

---Henry Fuseli《牧人的梦幻

烂柯山上,人间的真实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了

凡人梦中,人间的真实时间,被大大地拉长了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归正下一篇见面时间不变,内容待定,敬请关注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0PhicLAwW77NyW_2omWzJg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ppGH2NdJ4i3m3b7TBgeryw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