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节气随想

立冬

简单的说,熵是描述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的变量,越有序则熵越小,越无序则熵越大。熵增定律,也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从有序趋向无序。一般而言,过程都是不可逆的,都是从有序到无序的。

当前人类文明,生命基本是不可逆的,然而,质朴的先贤们却通过对天地,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慢慢感悟、归纳、演绎,乃至掌握了天地的“道”,提出可以延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逆转这一过程。先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个体自控,“复礼”是社会自律,如此则华夏文明一定时期可以自觉不自觉的降低熵增,减少内耗,经久稳定的发展。又如《黄帝内经》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说法,似乎指明了一条逆转人体熵增的道路。

我们的天地,几万年来如刻度般准确的日升月落,日落月升,经年累月得以繁育出品类众多、形态各异的生命,这种有序(或规律、自律)居功至伟,先贤称之为“天行健”。然而,天地尚不能一直精准,也会出现“过”和“不及”的时候,比如闰月。当“天行健”这一圜道的某个环节出问题,必会引发天地的变化。对天地而言,这是调节自身“过”或“不及”的机制,但对天地之间很多的生灵而言,意味着巨变,甚至毁灭,比如“厄尔尼诺现象”。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给亲亲宝贝一个保护


节日凑热闹闲逛新开张的华润,央企头榜的品牌,自是高端大气,热闹非凡。忽见一妈妈怀抱一婴儿,有神的小眼睛四处眺望,但脑袋却斜倚妈妈胸前,估摸也就一月有余,因为小脑袋还不能自行举起。不禁暗暗为妈妈捏一把冷汗,这么大小儿竟敢逛商场。

一个三岁孩子,出生在南方,身体健康,基本没生个什么病,爸爸妈妈带着去了一趟新疆游玩,回来后就毛病不断,要么发烧,要么腹泻,半年之内基本在和医院打交道。

还有一个两岁孩子,被父母带着去了一趟新加坡,回来后夜夜哭闹,急的爷爷奶奶给孩子讲迷信,说孩子中邪了。

这种因为见了异物或者去了陌生之处而引起的身体不适的症状,中医叫做客杵


什么是小儿客杵

中医古籍中记载一种小儿常患的一种病,叫小儿客杵。所谓“客杵”,是指因突然强烈的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精神失调,轻则哭闹,夜卧不安;重则抽搐,其状似病。

小儿客杵,出之《千金要方》,即客杵。明人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也讲:“凡儿童嬉戏,不可妄指它物作虫作蛇,儿童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客杵也。”

在千金方里,专讲小儿病时有一篇专讲客杵。指一岁左右,特别是一岁前的小儿最易犯的常见病,这种病主要是由动物或者人冲撞小儿致病的。动物比如牛马,书里提到,哪怕是大人的衣服沾上牛马的气味都可能造成小儿的客杵之病,而生人也是造成客杵的常见原因(这也是很多地方流行百日之前婴儿不见陌生人的来源),还有不光是生人,哪怕是小儿的父母如果不注意也可能造成客杵,比如穿的衣服不对,或者其它的不注意事项也会造成这种病。

中医古籍中这方面有大量的论述:

1.中客忤候:小儿中客忤者,是小儿神气软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经识见之人触之,与鬼神气相忤而发病,谓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状∶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反倒夭矫,面变易五色。其状似痫,但眼不上摇耳,其脉弦急数者是也。若失时不治,久则难治。(诸病源候论)

婴幼儿突然见到不是每日日常所看见之物品,或者突然见到陌生之人,或者听闻鸡鸣狗吠,或者玩耍中突然受惊,都会受到惊吓,轻者哭泣,重者留下疾患,难以根治。


2.小儿客忤无辜,皆因客入所触及暴露星月。小儿嫩弱,所以此候多恶。(颅囟经)

小儿无辜的受了外来邪气侵袭,比如突然来个外人,突然接触了他的气息,或者晚上出去,见了星月,都有可能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症状,甚至抽搐,厥逆。小儿,属于少见多怪。他突然见到或者接触的新事物,就害怕,民间有人就认为是中了鬼神了。


3.论曰:小儿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千金)

客忤,就是外人突然造访,小儿感触其人身上带来的异常气息,感觉不适而所发的疾病。又叫中人。外感有中风,小儿有中人,都是感触的意思。


4.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千金)

虽然是家里人,但是不在一个房中居住的,或者虽是父母及奶娘出外归来,衣服带上了外面的一些异常浊气以及牛马动物身上的一些气息异味,都可以使小儿感受不安,造成客忤。

小儿对外界的异常温度以及气味是十分灵敏的,尤其是家中装修的,要特别注意。有不少案例就是因为在怀孕或者婴儿期,家里装修用了有毒的材料,造成小儿白血病的。每个人身上的气味也都不同,小儿就能识出来,常见几个月的孩子不明原因的夜啼哭闹,很多时候母亲或者父亲从外面回来衣服上有异常味道造成,家长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传统坐月子期间是不许外人探视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发生。


5.凡诸乘马行,得马汗气臭,未盥洗易衣装便向儿边,令儿中马客忤。儿卒见马来,及闻马鸣惊,及马上衣物马气,皆令小儿中马客忤。慎护之,特重一岁儿也。(千金)

过去都用马作交通工具,骑马归来,马身上的汗臭沾到衣服上,没盥洗和更换衣服就抱孩子,要中客忤。或者小儿突然看见马来了,听到马叫,以及接触到马身上的鞍具器物,都会客忤。尤其以一岁以里的孩子为严重。客忤,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惊吓。当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外来病邪的干扰。


6.凡小儿衣,布帛绵中不得有头发,腹中亦尔,白衣青带,青衣白带,皆令中忤。(千金)

白衣服,黑束带;黑衣服,白束带,都很扎眼!小儿看了,要被惊吓,因而发客忤。衣服被褥,鞋里,不能有头发。小儿最怕毛发,尤其是一些猫狗宠物,接触了就受惊吓。有的人不明白,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参加丧礼,回来孩子就得病,以为是遇到鬼神了,那是孩子受到了惊吓的原因。小儿刚到这个世界上,少见多怪的很,稍有异常,就怕的要命。这些都要注意。


7.凡非常人及诸物从外来,亦能惊小儿至致病。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若不避者,烧牛屡,令常有烟气置户前,则善。(千金)

客忤,防不胜防,家里总要来客人的。在农村可以做到避开客人,城市房间少就不行了。预防的办法,一个是不让小儿见客人;第二个,是在门前烧牛粪,用烟熏,解除邪气。城市里可以用艾条熏,屋中一天熏燃个几分钟,要屋中有淡淡的艾烟就可以辟除外邪。


8.小儿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儿皆病者,岂是一切小儿悉中客邪。夫小儿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儿阳气在外,血脉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时有暴冷,小儿嫩弱,其外则易伤,暴冷折其阳,阳结则壮热,胃冷则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儿多壮热而下痢,未必皆是中客及魃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气温凉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则多患壮热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杀毒后下之耳。(千金)

小儿客忤,时时处处都会发生。但是到了初秋季节,小儿容易发病,也是因为小儿肌表血脉稚嫩,抵抗力弱。入秋后早晨多有异常的气候变化,这样就会因为突然暴冷伤了在表的阳气。这种要么是伤寒寒感冒引起高热恶寒,要么就是所谓的秋季腹泻(因为胃中受冷而导致的下利),这些就未必是因为客忤导致的。这种高烧或者腹泻,不要以为是有食积而先用攻下,要先解表或温里,稳定之后再根据情况攻一下原有的实邪。

夏末秋初,是小儿外感病的多发季节,客忤病和伤寒,不是很好区别,临证要细辩细问。



从以上古籍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要让小儿突然见非常之物,所以《育婴家秘》指出“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常用补心温气药治之,则成慢惊风搐。如腹胀足冷者,难治也。”

这一点要特别拿出来说明一下,小儿的多发病中,惊吓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却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而在中医领域,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中医强调“恐伤肾”。

今天的世界,产生惊吓的因素比古代多出何止十倍?而且很多人喜欢用新奇玩具吓唬孩子,往往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这纯属虐待。

游乐设施也是这样,商家为了赢利,往往光怪陆离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好玩的,孩子未必喜欢,甚至会讨厌、恐惧。


客杵之病,不光是古代所记载的惊吓之类的病种,在现在这个病毒细菌变异非常厉害的时代更有重要意义。亲吻孩子,本是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亲吻感受到爱意和安全感。然而,在有些时候,特别是对抵抗力尚未健全的孩子来说,亲吻这种爱的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着致病危险。

“18天女婴因被患病亲友亲吻致死”

小宝宝叫Mariana,因感染HSV-1病毒,导致发生了病毒性脑膜炎而死亡。这种病毒在成年人身上可能只会以疱疹的形态出现,但是,一旦接触到身体娇弱的新生宝宝身上,就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在医院挣扎了一周的Mariana在去世前,先后经历了内出血和心脏、脑衰竭。出生才十几天,可爱的小天使便离开了这个还未来得及看的世界。

但是,经医生测试发现小Mariana父母并没有携带这种病毒,这就说明,极有可能是某位家人或亲友携带了这种病毒,在亲吻宝宝的时候把可致脑膜炎的HSV病毒传染给了她。与病魔经过一周的斗争,7月18日上午, 18天的小Mariana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

“把你的宝宝隔离起来,别让任何人来看他们,别让任何人亲吻你的宝宝,如果他们要抱宝宝,请确保他们有仔细地洗过手。” Mariana的妈妈悲痛地表示。  

Mariana的悲剧不是个例,这样的报道也不止一次。


国外被亲吻造成的其他悲剧

英国小姑娘Sienna Duffield在2岁生日的时候,被一个亲戚亲了一口。之后她竟然开始天天脸颊流血,嘴巴慢慢溃烂,脸上长出很多让她很痛很痒的水泡,皮肤上布满了疮跟脓液。“就好像有人向她的脸泼了硫酸一样。” 她的妈妈Savina表示。幸运的是,经过8个月的治疗, Sienna Duffield的病情已经恢复了很多,容貌也好转了许多。

同样的事情,去年也发生在14个月大的英国孩子Oliver身上,他被家人亲吻后传染了疱疹病毒,造成全身溃烂,长满皮疹和溃疡。幸亏发现得早,医生表示如果再晚一点,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国内张思莱医师的微博案例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新生儿因金葡感染引起败血症后死亡的病例。这个新生儿是三代单传的独生子,家里的老人高兴的合不拢嘴,每天爷爷抱都要着孩子不停地亲吻。孩子住院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在追问病史时,母亲含着泪告诉我,孩子的爷爷下巴长了一个小小的脓包。孩子死后全家捶胸顿足哭泣,可是已经晚了。”


请不要随便亲吻小宝宝,不是嫌弃谁,而是病菌人人都有,即便是看起来非常健康的人,体内也可能有许多病毒和细菌潜伏,虽然不会导致成年人生病,但这些病毒和细菌都是确实的存在,而口腔唾液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很多病菌在人群中的携带率都在50%以上!这些病毒引起的病症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说几个最常见的。

亲亲宝贝导致的疾病

1. 亲吻病

“亲吻病”是指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属人类疱疹病毒的一种,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病毒,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均有携带。该病多由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而感染病毒,被俗称为“亲吻病”。

如果父母感染了EB病毒,那么亲吻宝宝,或者和孩子合用水杯、餐具、吸管等孩子都会感染。

该病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发热、咽喉痛、淋巴结(特别是颈部)肿大、身体疼痛、食欲不振。严重者还会合并脑膜炎、心肌炎、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并发症。

另一个常见症状是皮疹。

大多数症状在 2~4 周内消失,但感染者的疲劳感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需要父母们注意的是,EB 病毒感染者在出现任何症状前以及症状消失后数月都具有传染性。


2. 胃炎、胃溃疡

儿童胃病研究方面已经证实,引起小儿胃炎、胃溃疡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小儿胃溃疡,其中约有1/4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后会出现食欲下降、胃痛胃胀、口腔异味等症状,容易诱发胃炎和消化道溃疡。

如果家中有人是感染者,若不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

  • 大人和孩子嘴对嘴的亲吻;

  • 家庭共餐中,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

  • 用嘴把饭嚼碎了喂孩子;

  • 给孩子喂饭时,用嘴去吹饭降温,唾沫带到食物上;

  • 孩子使用大人的水杯、牙刷、毛巾、脸盆等容易沾到唾液的生活用品。

感染者唾液中的细菌就有机会通过食物和用具传染给孩子。


3.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颊炎是一个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一个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患者以婴幼儿为主。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唾液、口腔接触等,感染性较强,传播较快。如果爸爸妈妈患有疱疹性咽颊炎,又嘴对嘴亲吻孩子的话,是很有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孩子的。

其实,肠道病毒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只会引起拉肚子、腹泻、呕吐这些。它叫肠道病毒,其实它对孩子的打击是从上呼吸道开始的。 

孩子感染疱疹性咽颊炎,会出现高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之后口腔上腭粘膜就会出现水疱,并开始溃破。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有强烈的痛感,会十分拒食,哭闹,口水也会比较多。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进行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


4.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随着咳嗽、喷嚏排出体外,空气飞沫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哪怕没有任何接触,只是一个喷嚏,带有病原体的飞沫进入口内、呼吸道或眼睛,都有可能引起感染。

亲吻无疑是更加亲密的接触,在呼吸系统流行病爆发的时期都应当禁止。

如果大人是流感患者或者是隐性感染者,与孩子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带病毒的唾液或空气飞沫就有机会侵入宝宝的鼻腔使孩子致病,那么,亲吻时与孩子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也可以成为病毒传播的好时机。


5.   致龋细菌

最厉害的致龋细菌叫做变形链球菌,它是牙菌斑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能产生特别强的酸性,导致孩子牙齿遭到蛀蚀。

致龋细菌同样是会通过唾液传染的。想想成年人龋齿的比例有多高,就知道致龋细菌的携带者有多少了。如果携带致龋细菌的成年人还热心地给孩子献吻,那孩子的一口小白牙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携带各种病菌,不光是陌生人、七大姑八大姨,亲爷爷亲奶奶甚至亲爹妈都是病菌携带者。这不是矫情,更不是嫌弃谁,而是大家都有!


做好这些,放心亲吻孩子

亲吻竟然会带来这么多病毒!很多妈妈都会担心,以后真的不能亲孩子了吗?用亲吻来表达爱意几乎要算是人类的本能了,面对那么可爱的宝宝,怎么忍得住呢?

 一般情况下,家人、父母健康时和孩子亲密接触,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大家也不用谈“吻”色变。但我们还是要给出几点建议:

  • 下班回家三件事:洗脸、洗手、换外套,然后再去接触孩子;

  • 尽量避免跟孩子嘴对嘴的亲吻,毕竟通过唾液传播的病菌太多了,这点还是要小心;

  • 在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尽量避免跟孩子过多的亲密接触,有时候成年人的小不适,到了脆弱的孩子身上,可能就会有大问题;

  • 对于状况不熟悉的亲戚、朋友、路人的拥抱、亲吻亲密接触这些,还是要慎重一些,尤其是小婴儿阶段,该拒绝一定要拒绝;

  •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抵抗力越来越强,我们可以多放手一些。如果亲戚朋友实在喜欢孩子,亲亲孩子的额头、脸蛋就好。孩子懂事了,也可以告诉孩子,有亲人、朋友想亲他的时候,把脸颊侧给对方亲吻,保护自己的健康。



·END·
 

药香小屋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G7L-SKLUjHcvEJeKdQgSA

从苏格拉底说开来:也谈西方哲学中的灵魂

归正按:

本周不谈医,谈哲学。

所谓“哲学”,即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Φιλο意为“爱”,σοφία意为“智慧”。因此,哲学的本源,绝非艰涩难懂的逻辑演绎,而是对智慧的单纯热爱。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存在的真谛,即是在万事万物之中,汲取纯粹的智慧,最终达到个体的完满。

---Jacques-Louis David《苏格拉底之死


要说西方哲学,大家必然要说到苏格拉底,归正认为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智者是最伟大的。

翻开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可谓是谈论灵魂(Psyche)的第一人,虽然他从未清晰地定义过灵魂究竟为何物,也不见得他确切地知晓灵魂的份量(西方哲学谈论灵魂极多,但敢于深刻剖析的却极少,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曾依附于古希腊哲学,归正深信那时的基督教对灵魂的见解迥异于现在,那是基督教曾有的辉煌,但现在早已失传)

归正相信,在圣母升天的背后,绝非人们所熟知的“圣灵感孕”,而是有让灵魂解脱的神圣法门。

---Correggio《圣母升天图》

然而,归正依然非常认可苏格拉底对灵魂的一些见解。

在临死前,苏格拉底与前来送别的朋友们讨论灵魂的不朽,他将灵魂看做是至珍至贵,自由永恒的真理,并告诉他的朋友们,灵魂是从理型世界(the world of forms)降至人间,将来必在人死后回归那里。而人身,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栖所,抑或说,是灵魂的囚室。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穷尽一生都在探索这个来自理型世界的灵魂为何物。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究竟是要在对世间万物中萃取真理?还是要将灵魂栖息在那个遥不可及的理型世界?古中国“出世入世”的论题,在这里再现。

---Raphael《雅典学派》

要证明苏格拉底观点的正确与否,可以从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上入手。

很多数学知识虽看似普世且正确的,但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这些知识绝非从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例如:世上绝无完全相等的两个物体。

因此,很多正确的知识,其实是人们通过运用灵魂,演化而来的,这些知识归属理型世界,而非自然世界。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逐渐回忆并重新掌握人类灵魂在理型世界里所熟知的真理。

人类的知识,虽得自对万物的观察认知,却也真实地独立于这个世界。

---Solomon Koninck《一位年长的科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善于唤醒人们对真理的演化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预备好最终极的快乐---“知道”,所谓“朝闻道,夕可以死”。哲学家必须时常思考“死亡”,让灵魂准备好从这个若有若无的肉体里解脱,回归到他的原本来处。

人身,虽然本非罪恶,但确实欺骗了我们,因为他引导我们相信肉体的感观才是真实的世界。苏格拉底说这就好像所有的人都被关在一个洞穴之中,在里面人们只能看到映在墙上的影子。我们认识的感观世界,即是苏格拉底说的影子世界,虚幻而又短暂。

所谓哲学家,即是把自我从虚幻中解放出来,进而思考不变的真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灵魂方得自由。也许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当下走投无路的中医而言,也是一种启发吧。

下篇文章《我的外公》定于11月8日与大家见面,以此感恩并纪念归正的外公。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VQXVcG1eIsE4LxJfZ4wgQ

节气随想 - 浅悟归正先生剖析高血压一文 -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霜降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秋冬时节,河道变浅变窄,可谓“水落石出”。更有甚者,还可以观察到冬藏的特别现象,水结冰。事实上,一定量的液态水变成固态冰,体积会缩小约10%。就人体而言,人体内“水”约占体重的70%,虽然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基本保持在37度上下,然而,愚以为,大自然秋收冬藏这一不可抗力,对人体内“水”的影响绝不可忽视。秋冬季节,人体内“水”的状态也势必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不过大多数人“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用而不知”。

液态水的流动性降低,覆盖一定体积的总水量也会增加。同样,血液也如此。若血液的循环能力减弱(血管不畅),对灌溉身体的血量需求是增高的,当在身体造血功能弱或身体供养不足的一定时期,心脏会加大血液的流速,即增加泵血的压力。气态水也多少遵循这一物理特性。当液态和气态的通道变窄之后,必须增大气压,加大流动性,才能维持必要的“德施普”。

易曰:『履霜坚冰至。』人体生发不足和/或生发受阻,非一旦而成,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消耗了人体的生阳之气,慢慢使得阴气累积而不受阳施,进而又阻滞阳气的生发和循环,如此负强化,身体自然容易生病。

太阳于霜降到达黄经210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归正按:

1、本文比较尖锐,对当下中医高血压的认知做了很大的否定,并通过逻辑推导,提出归正认为正确的高血压病理基础和治疗方法。

2、本文无任何时髦创新,纯粹从正统中医的角度,思考神圣的人体。

3、本文内容较多,不易消化,归正希望大家不学则已,学则用心。

---Vincent Van Gogh《群山艳阳下的橄榄园


高血压,再普通不过的西医概念。中医界研究高血压也很多年了,经验和心得肯定有,也应该尊重。但,不可否认犯过错,且是不可逆的重大错误。归正梳理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方向错误:以西医标准来引导和筛选中药,实际上就是去医存药,阉割国学。

二、理论错误:现代中医通过各种“辨证”,推理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阴虚或内热导致的“肝阳上亢”。归正极不认同这结论,窃以为有狗屁不通之嫌。

迷失了方向,混淆了理论,纵有千军万马,也必败无疑

---Vincent Van Gogh《群山艳阳下的橄榄园

骂归骂,也要骂得负责任。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归正眼中的高血压:

首先,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这个好归纳,中西医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悸易怒、口苦咽干、腰腿酸软、步履轻飘、并在情绪波动或起居不宁时加剧。

接着,是发病机理。现代中医通过临症所见,结合各类辩证(主要是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得出了高血压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肝阳上亢”的论断。翻译成大白话:病人体内阳气太强大,阴气太虚hold不住阳气,阳气亢奋,到处乱窜,所以“嘣”的一下就高血压了……

---Thomas Couture《皮埃罗的疾病

归正认为,医者辩症固然重要,但在高血压的问题上,我们忽视了两个极端重要的客观事实---年龄和体态。

一、年龄:高血压患者集中于中老年人,青少年很少见。

若将年龄划分为少青中老四阶段,人的一生就如经历了春夏秋冬:少年如春,草木发生向上;青年如夏,万物蕃茂相见,体力达到了巅峰;中年如秋,停止生长,收敛向内向下,生理功能走下坡;老年如冬,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等待死亡。

归正认为,高血压集中发生于中老年身上,这是典型的秋冬之病。秋冬者,金风肃杀、天寒地冻,对应人体,就是中老年日渐衰弱的身体。阳气都快消耗殆尽了,身体哪来的阳气到处乱窜啊?相反的,年轻人,肝火旺盛,阳气有余,为什么却极少见高血压的症状?

---Jean-Baptiste Greuze《Head of An Old Man

二、体态:进入中老年,大多数腰身臃肿、大腹便便、行动迟缓。这像是阴虚阳亢的体质吗?还是用形盛气衰来形容更恰当?

黄帝内经》有云:“阳化气,阴成型”,人体有形的都是阴,无形的都是阳。人到中年,阳气减弱,阴气占了上风,因此,“富态”就开始显露了。归正认为,这种“富态”,正是阳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对,基本就长我这样...

---Robert Campin《胖男子肖像

文章到此,归正先做个小结: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阳气衰退的客观情况,不再强壮的身体绝没有“肝阳上亢”的本钱。所以,用“阴气太虚hold不住旺盛的阳气”来解释高血压,此路绝对不通。

归正提醒:此篇文章再往下,要进入极为专业的论述,对于纯粹的中医爱好者来说,读起来将有很高难度。

那么,高血压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呢?

归正认为,医者应谨记医圣在《金匮要略》第一篇“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圣训,第三条讲得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也许跟高血压无关,但第一条“经络受邪入脏腑”和第二条“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记载,就应该跟高血压联系起来。

中医的出路只有一条---回归经典

---Simone Contarini《Saint Matthew and the Angel

读过《伤寒论》的人应该懂得太阳宣发的急性障碍产生了太阳病,若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阳明病和少阳病。

同样的,中老年人太阳宣发的慢性障碍,也会诱导相应的阳明病和少阳病。由于阳明有着相对独立于太阳和少阳的生理特点,因此,慢性的太阳宣发障碍的本质,是长期阻碍着肝部少阳之气的萌申,长期郁遏之后,“肝阳上亢”便是迟早的事了。归根结底,高血压的本质,是人体太阳宣发受阻。

在大自然中,水流疏通的渠道堵了,就可能化作洪水。同理,人体太阳宣发的通道堵了,高血压就有可能发生。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洪水

病症和机理讲完,接下来是治疗。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时下中医盛行用重潜、酸收、苦降的药物(说白了,就是能够压制阳气的中草药),或可见效于一时,长期使用,对形盛气衰、阳气渐少的老年人都是祸害,必定缩短寿命。

归正认为,使用“桂枝汤”去理顺“少阳”前方的路,让太阳宣发回归正常,才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最高境界。当然,归正也不建议患者轻率用此汤方,桂枝汤,貌似平淡,着实难用,界内有桂枝“下咽即毙”的恐吓。因此,归正建议,除非遇到大医生,不然还是遵《金匮要略》第一篇所说的“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导引擦摩的部位应在肩胛项背,须顺应时节,略作增减。长此以往,定能见效。

凡医庸医,见桂枝唯恐躲闪不及。而习得《伤寒论》真谛的大医生,却可将桂枝化作引导人体内循环的神龙

---Alonso Cano《Saint John and the Poisoned Cup

对归正说的有疑问?可以做个实验:先请自测血压,记下。光着肩背到寒风雨雪中散步几分钟,争取得个急性太阳病,恶风寒、头项强痛、打几个喷嚏、来几声咳嗽,再测量自己的血压,看看是否上升,上升了多少?再推己及人,关心一下家人和病人在感冒前后的血压差别,相信诸位会有自己的结论。

至于这篇文章中不断出现的“太阳”“阳明”“少阳”究竟是什么,归正日后会有专文探讨,大家不必百度,因为搜出来的结果在归正看来基本都是瞎扯淡。这里,就请大家记住“太阳”“阳明”“少阳”是人体内二分之一的循环通道,循环方向清轻而上。如果循环通道畅通无阻了,没有上行压力了,高血压就自然滚蛋了。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E7ai5Ap1K5KmTLD0MVfuQ

节气随想

寒露

春夏养阳,养人体之阳,因阴性敛藏,经秋冬两季,非磅礴之太阳不足以普施之;秋冬养阴,养人体之阴,因阳性浮散,历春夏两时,非肃杀之太阴不足以驯致之。

春夏用秋冬蓄藏之精滋长磅礴之阳气;秋冬借春夏萌生之气驯致凝炼之阴精。

阴阳互根,相生而相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天寒遇地热,地热不胜天寒,凝而成露。寒露,露之外又加之寒,阴寒所凝也。

太阳于寒露到达黄经195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

归正少时冥顽,每每闯祸被抓,大人们常无可奈何:“这孩子胆子怎么这么大?”在很多人看来,人身上胆的大小,对人的意志和决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似乎“胆大”就敢“妄为”,“胆小”一定“怕事”。

从正统中医的角度出发,人心主思维,是神志活动的根源。归正认为,胆,就是纯粹的消化辅助器官,跟人的意志决断没有关系。胆大所以“胆大”的习惯性思维没有太多依据。

---Leonardo Da Vinci《武士头像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这是《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的记载,书面意思是:人体的十一个脏腑(具体包括了肝、心、肺、肾、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都取决于胆。

没有正确理解经文的学者,认为既然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要由胆来指挥,那就说明了胆在对人意志决断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胆大所以“胆大”的错误思维的起源。

要理解经文,首先要梳理清楚《黄帝内经》整本书的脉络。

花归花,叶子归叶子,梳理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Otto Scholderer《The Flower Arrangement》

纵观《黄帝内经》,作者们在讨论神志活动时,只论五脏(肝、脾、心、肺、肾)而不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所谓五神脏。

同时,五脏之中又以心藏神、主思维,为神志活动的根源,其它四脏只能对心神活动的某些部分(如志、意等等)起辅助、影响作用。人身上的胆,位列六腑,本来就不属于神脏的范畴,起不到神志决断作用。

在交响乐中,一个音调错误可能导致一阵杂音。在读书明理时,一个定义理解错误也可能导致满盘皆错

---Francois Brunery《A Wrong Note》

脉络清晰了,就可以判定胆的定位与神志决断无关。那么,就换一种思维来分析。归正认为,在胆的问题上,没有必要钻牛角尖,就回归到胆消化功能的本源上,一切疑问就能够迎刃而解。

在正统中医看来,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先天肾和后天脾这两大本源。明朝有位叫张介宾的医学才子,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里说:

“命门为化之源,脾胃为灌注之本”

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为:命门(肾)在生命活动中所提供的是原始动力,但肾资源毕竟有限,只是少量的启激能量;脾在生命活动中所提供的是补充能量,但脾胃所承载的饮食资源无穷无尽,是脏腑功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生命能量的源头,在天在地在万物?在肺在肾在肠胃?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冰川和阿沃河的源头》

归正认为,肾的原始动力萌发之后,经过胆的升腾抵达脾胃。说白了,就是肾的原始动力在胆的帮助下,成为消化脾胃中食物的“胆汁”。

胆具有沟通连接先天肾和后天脾胃这两大本源的功用,帮助脾胃分解消化饮食资源,最终将饮食精华化为气血,灌注滋养五脏六腑。可以说,胆在五脏六腑的大循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因此,古人才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倚树闲聊古今中外奇妙事,怎么说都行

翻书细思五脏六腑其中妙,唯认真二字

九月之约到此结束。归正国庆期间静心修学,十月文章列表将在节后择期发布。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_9_JR_e5eQOpvzCbquX1A

知诺浮想: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之意,使正阴阳之位也,阳尊而阴卑,阳施阴从,如此则决断出焉。人体胆之功用,或在震荡阴精使听阳施,起生化之能。

节气随想

秋分

对天地之间的动植来说,夏季繁盛,食物供大于求,易于适应并生存。然而到了秋季,天地渐渐萧条,开始供不应求,调整并适应下来的便有很大的机会生存,不能适应的则很容易被淘汰。对那些不能适应的动植来说,这种造成收敛萧条的”肃杀之气”,或许就是他们的”秋刑”。

人体亦如是。天地阴阳的转化,使得经历春夏全盛运行的脏腑、器官、机能不得不开始”慢”下来,这样很多原来被掩盖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人体通过诸如”咳嗽、发热”等被动调节方式”试图”缓解或排出。

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具备能动的改造自身、外界的力量,适当的运动或者药物引导、干预,也可以达到帮助人体”出清”的目的。愚以为归正先生的”秋分赎罪方”其意在此。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秋分时节话养生 / 归正先生

归正按:自开立此公众号以来,很多朋友向归正寻医问药。归正自叹才疏学浅,隔空问诊无力,纸上谈医有方。秋季,在一年的四季循环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决定性作用,若论养生,归正认定“一年之计在于秋”。在本篇文章中,归正将继续以“秋”为议题展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讨论。同时,附赠一剂秋日养生方,供大家参考。

---Paul Baum《克诺克附近的秋景》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之后,阳气退敛,阴渐主事。春夏阳气升浮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周身所造成的生长状态,开始通过肺的收敛审理,渐渐凝练成生命能量,下递至肾而潜藏,同时排出无用废物,是为《黄帝内经》中“肺通秋气”“治节出焉”之正解。如此知秋,还必须对“肺朝百脉”有清晰的认识,千万不能用白话文的思维去强奸文言文的逻辑,归正坚信“肺朝百脉”的文字背后,阐明的是“百脉朝肺”的真理。

此时也,植物不再生长,并开始落叶,动物也准备蛰伏。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不在浓郁中获取多少营养,而应该守住清淡,让收而藏顺行,并有所舍弃。

今赠予大家《秋分赎罪方》,供参考:

      桂枝24克、白芍24克、炙甘草18克

      生姜24克、大枣5枚掰(24克)、杏仁6克

      连翘6克、射干6克、薄荷3克

上九味,以清水20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烧开,再转文火,保持滚沸而不溢出。如此持续100分钟,倒出药液约800毫升,一日分三至五次代茶喝,体弱年长者酌情减量。

这里归正还要再多提醒几句:

1、肺部的敛肃是一个择优的过程。春夏生浮,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沉渣泛起,蕃秀中的芜杂,当百脉朝肺时也必然带来了不少糟粕;

2、治节之官,既是造物者的设计,也可说是情势逼然。因此,人体在秋季可通过深呼吸、咯痰、咳嗽(以现代医学的定义来说叫上呼吸道发炎)等方式,将这些糟粕排出体外;

3、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体内同样也有,并且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易》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大哉!至哉!读者深思啊!

归正近期写了几篇以“秋”为主题的文章,在此梳理成文章列表,供大家参考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人须谨从。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9r4xCLIY0WSNNV7pgEyzA

知诺浮想:
改正先生的“秋分赎罪方”,似乎与天地的“秋刑”有些相关。

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

归正按:熬药方法的对错,关系到药力挖掘的多少。现行的熬药方法,或多或少,已与经典偏离。现代化熬药方式的出现,当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病人,但归正认为,亲手熬药对于病人来说更是一种修行,对疾病的根除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Albercht Durer《青草地》


归正儿时体弱,寻医看病,常服中药。印象中,煎煮中药大都采用小罐密封急火,一般是水开后10-20分钟闻到药味浓时即倒出服用,是为医嘱,遵行弗改。现在要是去中医门诊看病,熬药的方法大致也是如此的。

归正近年为家人修治中药,对照中医经典《伤寒论》,常常煎煮100分钟以上。期间,反复亲手折断、掰开不同煎煮时段的桂枝、白芍、甘草、厚朴、杏仁等药物,并亲口咬嚼药物,品尝药液。

修治中药的归正

---Jacques-Louis David《 阿方斯·勒罗伊博士的画像》

老百姓寻医看病,很单纯地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更好地生活,他们当然没有时间去钻研经典,字字句句去分析熬药的要点。然而,作为医者,归正觉得有必要将经典的真实记载、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告诉大家,公听并观,帮助大家对现行中药煎煮法的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中药材,特别是非花叶类,最好先浸泡30-60分钟,煮沸后略减火势,保持滚沸60-150分钟。从《伤寒论》桂枝汤用水7升得药3升,麻黄汤用水9升得药2升半的记载来看,熬药60-150分钟绝不会太久。

要说熬药,还是要有中古炼金术师的那份投入啊!

---Joseph Wright of Derby《The Alchemist in Search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

二、现在普遍以包药纸放置药罐盖下并塞住药罐嘴,以期封闭药气的思路,似乎不值得提倡。《伤寒论》并没有这等要求,从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的记载看,将纸放置罐盖之间并塞住出药嘴的作法,应该是后世的画蛇添足。《伤寒论》113方中,在熬药的过程中去沫、去滓、另加药物的记载十分频繁,不可能将药罐捂住包住。

三、现代化的高温高压煎煮法,将药液以塑料袋包装好,节约了时间并方便了病人,但效果未必比得上传统方法。许多疾病,本质是人长时间魂不附体的结果(是的,归正坚定地认为外界的寒热燥湿只是病痛的诱因,让诱因真正发展成病痛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可通过亲自煎煮中药,暂息尘劳,安定精神。

很多宗教,都是通过信仰的方式,让人心安定。其实在中医的最源头,也有着类似宗教层面的精神控制和运用,可惜,当下已无人有这样的知识境界对这些文字进行解读。

---Salomon Koninck《沉思的哲学家》

用传统的陶土药罐来熬药是最好的。若家里没备有陶罐,用金属锅代替未尝不可,但火候掌握就有很大区别了。一般说金属锅加热快、退热也快,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炉火,滚沸蒸发却不一样,熬出来的药效也就有区别了。归正不清楚用金属锅熬药要多久,建议大家还是用陶土药罐来得好。

药材成自厚土,当然还是用陶土罐来熬化最好了

---Glaudio Bravo《Philippine Pottery》

五、汉末战乱连年,国人常在恐惶中逃命,医圣张仲景记载在《伤寒论》中的药物都是屋旁溪边随手可得之品。医理可繁,用药从简。后世医家,时不时开出珍稀药材,而这些药材基本上是质轻且薄的芳香药,因此,熬煮的时间也随之缩减。归正认为,芳香药在一定情况下确有它的特定功效,祈望诸位认真思考,以免被拽入邪伪而不自知。

总而言之,归正怕死,在还没吃透《伤寒论》之前,还是选择谨守医圣的叮嘱。后世的创新熬药法,或许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医圣张仲景的境界,两千年来无人能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了,今天,大致就讲这些,祝大家周末愉快!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JPFAuTW8B6MEaC2npnyqFg

知诺浮想:
药效亨通的汤液,需要充分煮沸,充分浓缩。很多寻常药材,对症即见效,并非越名贵越有效。“心诚则灵”,从某些方面来说,同样适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