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修正 - 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2010-10-05 04:32:21)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六节藏象论,列《素问》第九篇,是经典记载中最重要的一篇,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构架在此完成。若后世学者对此能理解清楚,中医学就不必蹉跎一千八百年,滑向今天的困窘。
看着“六节藏象论”这标题,傻瓜都明白其大体内容,再聪明善辩的人也无法扭曲其中心议题是用六节(三阴三阳)来讨论藏象。由于不明原因,六节藏象学的关键内容被汉末贤哲隐藏起来了。更由于历代学者对其前的《四气调神大论》疏忽,对《阴阳离合论》没有用功,对这篇本该是《黄帝内经》核心内容的篇章便无可奈何了。综观历代注家,大约有三类:
1) 敷衍走过场的。有些,但不多见。
2) 用五行论乱说一通的。不懂装懂,多数如此,多着。
3) 努力抱住三阴三阳来注解的。少而又少,无奈六节已经失传,注解难免支离破碎。
今天,修正要向第三类少而又少的经典注家致以深深的敬意,毕竟您们没有昧着良心欺世盗名,认定真理方向,跨出了虽然失败却十分自信的一步,您们才是中医界的真学者。
失去六节灵魂,中医学就如行尸走肉,乱打乱撞,根本就不曾有过“有秩序”的承传、发展。为什么仲景后的医书总免不了非议?是中医人总喜欢挑剔吗?显然不是,我们的师祖们并不在意那些卦爻斤两的细微繁琐,所谓“医者意也”,从来都着眼于“大体”上探索议论。可悲的是,师祖们很早很早就不识大体!请问《内经》《难经》《伤寒论》中首屈一指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史上的名家、大家们继承了多少?发挥了多少?下传了多少?可有一人能讲得让人点头?
六节藏象学不明,“五行藏象学”便不打旗号地顶下了领导重担。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也算顺理成章。当年汉家向吕、唐祚周替,天下百官照当不误,百姓日子不也照样过?无须讳言,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遵行的核心理论,都是以五臓为中心、以五行生克为灵魂的“五行藏象学”。让人纳闷的是,这实际上使用了千年的“五行藏象学”始终没有被学术界正名,原因大概有三:
1)《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各81篇中,明确以“藏象论”命名的只有这素问第九篇的《六节藏象论》,从来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五行藏象论》。历史沿用至今的“五行藏象学”,虽似中医学术界的无冕之王,若究其血统承传,经典中却找不到哪篇愿意承认“这是我的子孙”,能说不是历史大糊涂?
2)《伤寒杂病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起“五行”二字。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医学圣人,为何就这么看轻五行生克在中医学运用?因为,五行生克说理就如母鸡“咯……咯……咯………………”般鸣叫,只能用来向凡人报卵,根本就传不到太阳神羲和的心耳。
3)医学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太多的三阴三阳论述(其篇幅本来就超过五行论)无法理解,特别是《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明确记载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行生克可能因六节理论的明白而更清楚,也可能因六节理论的失传而乱成一团麻,毕竟在天地格局中五行只是扈从而已。
细玩《六节藏象论》经文,在回应“藏象何如”时只提及心肝肺肾为阴阳太少。前面高谈天以六为节,地以九制会,至此只剩下“四”了,显然是有人故意将阳明厥阴隐藏起来,剩下的只有“四节”,四象了。这样,“六节”这一篇名就有名无实,难怪后学无法明白。虽然如此,其阴阳太少的命名和次第可是与《四气调神大论》一模一样的。再慢慢琢磨《内经》谈论的三阴三阳,或许只有本篇的剩余“四节”可称为最纯正的《四气调神大论》血统。后来王太仆在《至真要大论》中想为此解说,“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