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漢文帝

誠以安君之謂忠,直以正友之謂信。忠信爲周,君子周而上下睦,天下寧矣。

`:避浮去躁,靜鎮以寧。

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君子而後有終,非君子而謙,未有能終者也。故撝也鳴也勞也,而終之以侵伐,雖吉無不利而固非以君子之道終矣。君子之謙,誠也。雖帝王不能不下丘尼以守位,雖聖人不能不下芻蕘以取善。理之誠者,殫心於此,而誠致之天下。見爲謙而非有謙也,而後可以有終。

`:謙,以誠始,終。非君子有始無終。因時理或受或與,或去或就,坦誠以待人事,淡然以守自我,則有終。

若夫據謙爲柄而撝之,而鳴之,而勞之,則姑以此謝天下而不自居於盈,則早已有填壓天下之心,而禍機伏而必發。故他日侵伐而無不利。黃老之術離誠而用撝久矣。取其鳴謙之辭,驗其侵伐之事,心跡違,初終貿,抑將何以自解哉!

`:假謙行權之機心,小人之奸,無以終。

故三代之制,不可行於後世者有二:農不可兵,兵不可農;相不可將,將不可相也。

`:事易時移。

宋之以樞蜜司兵而聽於相,庶幾近之矣。以樞密總天下之戎務而兵有專治,以宰相司樞密之得失而不委以專征。斟酌以倣三代之遺意,而因時爲節宣,斯得之與!

阅读全文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三大思想家。著书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独先生深閟固藏,追焉无与。平生痛诋党人标谤之习,不欲身隐而文著,来反唇之讪笑。用是,其身长邀,其名寂寂,其学亦竟不显于世。荒山敝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先生没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之说,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诂、音韵,正《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为卓绝。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虽其著述大繁,醇驳互见,然固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之君子已。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的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秦始皇

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則天命以之不康,湯武且不能弭,後代勿論已!

`:立國之初,由亂而趨於治,然雖聖人且不可使驟安。

秦二世

易曰:『履霜堅冰至。』辨人於早不若自辨於早也。

`:豫則立。求諸己。慎始。

任法,則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則天下逸而人主勞。

`:似夫子責賢者之說。

法愈密,吏權愈重;死刑愈繁,賄賂愈章。塗飾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權倒持於掾吏。

阅读全文 »

立春漫谈 (2013-02-04 11:05:15)

今天凌晨零点13分,2013的立春到了,历史的车轮也正式步入了癸巳蛇年。发文一篇,聊示纪念。

形而上,有太阳阳气磅礴六合,则唯有太阴德合无疆以应之,太阳炎烈,太阴慈爱,太阴之德犹如母性。

形而下,心,阳中之太阳,为父。肺,阳中之太阴,为母。上焦膺胸,父母居焉。小孩在外头若被欺负了,会回家找父母作主。人体上下的组织,若受到侵害,也会找心肺。尤其人体中,金火易位,金凌火上,肺如华盖覆盖乎苍穹,主治节,爱管周身之事慈爱似母,所以一般找的是这位“母亲”,求她作主。当“母亲”也无能为力时,会找到“父亲”,强力的太阳是太阴有力的保障。(当然周身太阳的直接反应也是现实,但这里所论的不是所有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炎症”属于此类,非感染性炎症尤其如是。西医分析疾病给的说辞勉强是对了一小部分,但他们的治法却南辕北辙,倒行逆施,戕伐乱治,眼界狭隘,只见局部,只图消灭症状,让太阴备受煎熬,太阳也两面交困,这般瞎治下来,迁延不愈乃至导致更严重疾病危及性命的病例比比皆是,即便是侥幸“痊愈”了,只不过是身体在一种更低得多的健康层次勉强找到低级的平衡,为再生重病埋下隐患。明了真正的中医藏象学则千万不可被西医牵着鼻子走,不然即沦为戕害含灵之巨贼。也建议患者们破除盲信,这方面的事例甚伙。

其实,在仲圣先师的指导下,真正的中医人只要善于帮助人体中的父母,令其能作得了主就能治愈大多数疾患。女娲造人,揉土逾千遍,人体内部确实复杂,然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具体细节有着“父母”在日夜忙碌操持。生命机器的复杂性远超人类现在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生命机器乃上帝所造所赐,此等智慧人类只能仰望,仲圣先师称人体为“至贵之重器”,诚乎。真正的中医学也只是大而化之地厘定上下左右,借力打力,存畏道之心,几近于道。

祝福慧偕长。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f4b301016pud.html

节气随想

清明

清明,清和而景明。地阳渐壮而升清,驱散渐弱之天阴,谓清;天地日以清亮明朗,气益以和,滋长万物,五色渐繁,谓明。

《周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天道之一圜也。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生,长,壮,成;止,衰,老,终,又生……。清明处巽之时,阳渐起而除却阴之阻滞,万物因而得阳之资以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之时,太阳到达黄经15°。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原序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惜。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

感冒发烧过用解热镇痛药容易导致白血病 (2015-07-02 09:15:09)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qq64443332,欢迎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严谨的学术论文见诸报端,明确指出“解热镇痛药”是导致各种白血病的重要因素。1992年6月发表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的《全国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中,“解热镇痛药”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危险因素。

二十多年过去了,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仍然是感冒发烧的首选药物。而且布洛芬是非处方药,患者可以不经过医生诊断自行购买,不知多少人因此过度使用这类解热镇痛药,白血病患者大面积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热镇痛药除了丙酸类的布洛芬、美林(主要成份也是布洛芬),还有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苯胺类、吲哚衍、抑制剂、抗炎药等。

如果把人比作一辆汽车(为了让多数人看懂,只能权且这么简单类比了),汽车的散热器如果用塑料布包上,发动机温度会立刻升高。这时修理的方法有两种:1、治标,把发动机熄火,自然就冷却下来,但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温度重新升高;2、是治本,认认真真的把塑料布等阻碍散热的因素清楚,自然就恢复正常状态。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就像上面的治标方法,其作用主要是抑制了自身的生命机能,而不是重点考虑如何修复受伤的营卫(身体的外表防护网)。人的皮肤相当于汽车的散热器,每时每刻都与外界有新陈代谢(散热),当因吹空调等受寒时毛孔关闭,新陈代谢失常,体内的热无法散出,因此出现发烧、咽喉炎、鼻炎等上火症状。这时最重要的是重新恢复皮肤代谢功能,恢复‘散热’功能,用中医的语音就是调和营卫、祛除表邪。


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会得白血病?

2011-08-11 07:55:55 来源:长江商报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春分

春分之日,阴阳势均。

上升之阳遇下降之阴,当其势均之时,多云雨。此时此际,可谓阳不得上,阴不得下,天地不交,其象为否。
此或《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初春之季,生气勃勃,万物生升,可谓萌生之时节。然而,气候却阴寒湿润多云雨,并非所有生物的天堂。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迈不过冬春交际这道坎。

春分时,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节气随想

惊蛰

文王八卦以“震☳”居东方。一阳入地,正应太阳初升之象。
《黄帝内经》以春、木、肝、少阳应象东方。
秋冬两季,阳收而后藏,阴由盛而趋衰。春夏两季,阳复生而长。震于春之初,仅为一阳生升,然其势不可挡。震阳之入积阴,如滴墨入水,彻入而启荡群阴,使待后来之阳施。

中医修正先生在《六节藏象(二)》说:“六节藏象从人体生理出发,将四时人道化,使藏象内容进一步完整。在春夏少阳太阳之间加入阳明,为圜道立个开口,就如在震乾之间安装一丸红日,照见凡夫步云之路;在秋冬太阴少阴之后加入厥阴,为圜道留个出口,就如在巽坤之后安装一轮明月,映现神仙下凡之踪。阳明化饮食水谷之精华,厥阴传男女血性之精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谓人道化。这既丰富了圜道的内容,更让封闭式圜道与外界有了沟通。”
于人而言,六节圜道,生生不息。因二生三,六节所以承四象。又阳之用需藉阴,阴之成必凭阳,阳明(藉胃)所以在三阳之中,而厥阴(凭肾精)在三阴之末。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节气随想

雨水

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太阳于雨水到达黄经330度。

《黄帝内经》以春、木、肝、少阳应象东方。立春后,气温逐渐增高,地阳渐长,升而遇天之阴降,相会相迎,成云化雨。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之用,莫著于寒暑;寒暑之成,乃积自水火。

春时发陈冬藏之精气,化生雨露,先行滋润,蓄势待命,以听“帝”之震荡,复苏万物。此或立春之后继之以雨水,惊蛰之意。

修正先生在《藏气流传》一文中指出,“肝泄肾之藏后肾之精气化为少阳之气,自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从三焦敷布周身,从胆入脾助消化而开发后天资源,化生水谷精气。”似乎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这几个节气的功用相呼应。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先天后天 何如当天 (2017-01-30 16:18:06)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承传了千百年的先后天妙论,在中医界可谓尽人皆知,至今未闻异议。平心而论,先后天之本说法的提出,相当有道理,因此,就如五行藏象论及八纲辨证那样,几乎为所有的中医人接受。有意思了,八纲辨证一旦被中医人接受,放下伤寒论“六经辨证”就如释重负;五行藏象论一旦被中医人接受,四时藏象变成了“不完整的”五行藏象论。那么,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高论响彻杏林,是否也有不好之处呢?

敝人疑心重,鉴于中医学千百年不断沦落的事实,早就对诸多传统妙论推敲怀疑。在中医诸藏府中,脾肾是否是最重要的呢? 从脾肾的造字看,脾从肉卑,脾之为言裨也,肾从肉臤,臣牵之意,都不像是人体最重要的藏器。当然,从字义引申出的疑惑,不可援为医理的依据。 中医传统理论的是非,最终还必须质证诸中医经典。

翻开《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这专论藏府关系的《黄帝内经》篇章中,通论十二藏府(其中脾胃合论) , 心肺列第一第二,脾胃并列第六,肾列第九。似乎,这统领先后天的脾肾的重要性,被疏忽了?再翻开《素问六节藏象论》,在这唯一以藏象论命名的《黄帝内经》篇章中,虽然分封五藏为五“本”,并没有明确指出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也没有专门讨论先后天问题,而心肺二藏同样高列第一第二。

心肺,这鬲肓之上的父母,位配太阳太阴的君主与相傅,主神明而行治节,其生理地位无与伦比。 从未听说哪位医学家对此稍有微言,就算毫无医学知识的人,都能感受到胸腔内心跳动不休、肺呼吸不止的生命活动。请问高谈先后天之本的医学家,您们是否怠慢了自己身体内的父母呢?您们也感受到了体内脾肾的生命活动在进行中?魂兮归来,父母从来就在胸中,何去四方些?

考《内经》论五藏次序,除了与四时、六节、五行相匹配外,更多是按心肺肝脾肾次序排列,如《素问》的《灵兰秘典论》、《五脏生成》,《灵枢》的《本脏》、《九针》、《病传》、《阴阳系日月》、《胀论》、《五癃津液别》,都是。 顺序概念,在古代是明确而严格的,脾肾这从卑从臣的藏器的重要性,从来就在心肺之后。将五藏平等看待,已经偏离了些经典思维;先后天之本的提出,对脾肾自身的理解没错,如果扩张进而凌驾父母的权威,那就大错特错了。然而,似是而非的歪论兴起,必然有坦坦王道的模糊或失落为前提。

过分强调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既是对藏象理解的肤浅,也是整体意识的薄弱。人生所由来,五藏中论肾是正确的;人生所维持,五藏中崇脾也是对的。但主持现有生命的,经典记载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心肺是君主、相傅、父母,肝脾肾三藏岂能与“生之本”“气之本”的心肺相比?《太极图解》有言“一阴一阳井泉见,三阴三阳会云天”。幽潜重泉的少阴少阳,整体上讲只是生理活动的预备队;时盛时衰的阳明运作,也只不过为大众增补粮草;操运现今生理活动的,主要是太阳和辅佐祂的太阴。先天后天,何如当天?

敝人闲读医书,总觉得补脾肾的方药比补心肺的多多了,为什么?实际上,传统中医并不理解如何遂补心肺,因为对心肺太阳太阴理解模糊、乃至于无知。没有生理学基础的支撑,病理及临证还能怎样?补益脾肾的方药数不胜数,补益心肺的方药就少得羞以并论。若舍下“培土生金”“心脾两虚”这些本非嫡出的瓜葛攀援,那就更少得可怜了。

听说,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荣是什么?卫又是什么?什么也不懂,如何治心?损其肺者益其气,如何补肺?培土来生金,太曲线救肺了吧?那么,什么最益气呢?是人参吗?还是今日暴红的野生冬虫草?但我却听说“气虚宜掣引之”,这掣引当然可以借药物来实现,但纯补的概念就要修正些许,更可以完全抛弃药物而导引自身。今天中医学,源清流浊,并非诋毁。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