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六节藏象(三) (2017-01-29 16:18:20)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六节象数

古人观天地,地是静止不动的,而天上的星星日月都在运行不止。 仰观星星今天在这位置,明天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观察深入了,发现今天在这位置,明年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 似乎星星日月在走了一圈之后又回来了,于是,天道好还,天圜道也,便在古人心目中确立了。

古人世界观,认为人体就如小天地。 人体中凡有形不动的便是地,而运动并能循还回归的便是天。 或以为天是阳地是阴,没错,但肤浅而不准确。《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天之阴阳,若以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白天与黑夜来比喻,似乎更容易理解。多少版的《中基》教材了,都说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这些都正确,但都停留在抽象概念,流传与进退才是深层次的内容。阴阳再分太少,就有了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所谓四象。 仰观天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星星流迁旋转,世界上便感觉到了春夏秋冬的传递而温热凉寒。 阴阳,引入四象内容后,流迁次序才出现。《素问》第一卷谈藏象,人体之天便是以四象四时立论,若认为四时是不完整的五行,便是对四时认知太肤浅了。

先谈四象,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人都懂。四时配四象,其顺序究竟是少阳—-à太阳—-à少阴—-à太阴—-à再少阳,还是少阳—-à太阳—-à太阴—-à少阴——〉再少阳呢?聚焦问题,秋究竟是少阴还是太阴?冬究竟是太阴还是少阴?在《黄帝内经》中,两者都存在。肺秋阴仪之始,阴气初生而量少,可称少阴,但肃杀强制性将张散弥漫的阳气收敛,其功用可称为太阴,承接并匹配了太阳;肾冬阴仪之极,阴气久积而量多,可称太阴,但宁静的封藏却是即将发生甲坼句萌根基,其功用以少阴称呼更适合。敝人认为,这便是所谓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四时讲究次序,扩张为六节后同样讲究次序:一阳—-à二阳—-à三阳—-à一阴—-à二阴—-à三阴—-à再一阳,这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少阴一样,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多少。 由于阴阳总是对立的,阳仪进,阴仪就退,便又有了另一个三阴三阳次序:一阳—-à二阳—-à三阳—-à三阴—-à二阴—-à一阴—-à再一阳,这是深层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太阴一样,讲的是三阴三阳功用。 前一个次序不可忘记,后一个次序才是六节藏象的核心框架。

请参考中医修正博客
2009-11-01 的“四象在阴阳学说上的意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0fp94.html
2009-11-11的“做一回初小学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0fvij.html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xexu.html

节气随想

立春

东方之位,太阳升起之地,象征着光明、温暖、生机。
文王八卦以“震☳”居东方。一阳入地,正应太阳初升之象。
《黄帝内经》以春、木、肝、少阳应象东方。春、木、肝、少阳,皆阳初生之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四季之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至一阳虽生,然阳方生,弱且不固,不固则无以驱阴。至于立春,阳始积固,遂有“立”之说也。其“立”也,一阳震动地内,惊荡群阴,开辟万物生发之初机。《周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或此意也。

于人而言,春时,肝疏泄肾藏于前,胆震荡脾土于后, 发陈冬日积蓄之阴精,方得以肇始春夏之生长。

太阳于立春到达黄经315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巽风“入”

八卦以巽☴ 为风。风,一阴在下二阳在上,其象下静滞而上燥动。

周易以“入”为巽之德。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周易内传》中说:“自阴而言之,则自下而柔顺以入合于阳;自阳而言之,则刚得中而以柔道下施,入物而相劝勉。”
阴居下而无向上干阳之意,而阳居上以柔施于下而无强求之情。巽之象,虽内外有别,然上下和洽无疑,有利志行之意。巽之“入”德,或取自此。

病之始因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风之动,四季皆有。风行之处,既是“入”物之所。人居于天地之间,自然也会受风的直接影响。
风易入物,入其内则扰其气,如若引发阴阳失和,疾病也将随之而来。

病之外因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医圣认为人的病由,三条而已。一是外因,如风、寒、暑、湿、燥、火所致之症;二是外感所致之症内传经络、脏腑所成之病;三是内耗,或外伤所致之病。一二其实可以归为一因,皆是外邪内侵导致人身机能失和而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于人身而言,藏精而起亟之气名之为阴;卫外而为固之气名之为阳。阴气平和均匀,则生发易遂;阳气周密稳固,则外邪难入。非如此,则阴阳不和,生发不易,外邪易侵,身体易病。

拜个早年了。祝大家新春吉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大寒

华夏大地四季分明,春暖夏暑秋凉冬寒,是天地阴阳相互推荡的自然变化。热能大量输布于外之后必然需要敛藏于内以生发、积聚热能。天地热能不足,万物所能汲取的热能也变少,秋收冬藏或由此而来。

二十四节气有大暑,也有大寒,天生地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春夏时,随阴阳摩荡而生发,生长;秋冬时,随阴阳摩荡而收敛,收藏。既是被动适应,亦有主动调节。

阴阳摩荡,而生万物,但不必然产生生命,何以知之?在已观测到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仅仅地球存在生命。
何以知阴阳相互摩荡?显之于天,有日出月落之情;应之于地,有四季景观之状。

太阳于大寒到达黄经300度。

大寒的大字,含至,广,盛之意。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六节藏象(二) (2017-01-18 11:35:09)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素问》第一二卷谈论藏象,只用四时,也就是不难理解却被后人疏忽的四时藏象。第三卷阴阳离合论将四象扩张为六节,为第四卷的六节藏象论铺平道路。这四时藏象,也就是被后来五行藏象巧妙掩盖的原始藏象论,在医史上被普遍误解为不完整的五行藏象。

鉴于藏府生理的复杂性,《素问》作者认为有必要予以适当的扩张,这便是《阴阳离合论》的缘起,终于在下一卷出现了《六节藏象论》,中医医理完成奠基。通观《内经》,以藏象论命名的只此一篇,并没有五行藏象论。

六节藏象从人体生理出发,将四时人道化,使藏象内容进一步完整。在春夏少阳太阳之间加入阳明,为圜道立个开口,就如在震乾之间安装一丸红日,照见凡夫步云之路;在秋冬太阴少阴之后加入厥阴,为圜道留个出口,就如在巽坤之后安装一轮明月,映现神仙下凡之踪。阳明化饮食水谷之精华,厥阴传男女血性之精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谓人道化。这既丰富了圜道的内容,更让封闭式圜道与外界有了沟通。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xefe.html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 (2017-01-01 08:24)

人身生化是气化的一个过程,三阴三阳六气标本谈的是气化,所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是行令之所为标。
首先看少阳相火,这个少阳之火他是相,他是听命而行的,所以不可妄动。而且这个少阳之火不是少阳自身产生的,他不是自主的,他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阴就是肝,而肝足厥阴经所行,本经之气是属于阴的。然而肝的功能是从阴化阳的,所以称肝为阴中之少阳。少阳火化出之后他是需要去路运行的,这个运行之道就是手足少阳。三阳是管阳用的,少阳也不例外,因为少阳运行的是火,火为阳,标本同气,从本。
那么,这个少阳相火是干什么用的呢?火气生发运行天地。作用有二:一个是作用于天,一个是作用于地。作用于天,天赋生命以动力;作用于地,地气得开发利用。作用于地的相火,他只有在进食后,胃中有水谷,即有了地气,这个相火才释放开始工作,不然就静若处子。而作用于天的相火,则必须在心君行令的状态下工作的,也就是在心太阳宣布水谷精气于全身的状态下工作的。不然,如果断食,水谷之气用尽了,生命的动力也就消息了。所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从这个层面看生命机制,那么,生命体的整个运作过程无非就是开发利用水谷精气充身生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开发利用胃气的一个过程。所以生命的病理状态无非也就是胃气不化或不运的一个状态。胃气不化责在阳明无火或阳明藏器受伤,阳明无火责在少阳火气不足而藏器受伤责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劳倦伤脾。

阳明燥金,这个阳明他是胆少阳火气化胃中水谷之气而出阳明精气,阳明精气由少阳火即日精与脾胃土即水谷之精气即月精化合而来,日月合明,故称阳明。天为阳,地为阴,水谷之精即阴中之阳,具有滋润作用,天气下为雨,而雨出地气,即地气上为云变化而来,所以这个阳明精气还具有降下的作用。滋润即能润燥,降下的功能即金气的功能,所以称阳明燥金。而这个滋润与降下的功能就是太阴肺的功能。所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而阳明与太阴互为中气,故阳明从乎中即从乎太阴也。

太阳寒水,这个太阳他也不是自主的,也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手少阴经,心之性属阴而其功用为阳,是宣通敷布阳明精气于全身,供一身新陈代谢的,心主神明,神者,示申也,申即宣之义也,通上彻下,德施周普。所以太阳是宣通供养一身阳气的,太阳宣发敷布的阳明精气与机体的原始动力三焦相火合化而新陈代谢,产生太阳磅礴之气,产生一身的生命活动,一身才得温暖柔和,充满活力。阳明与少阳合化而出磅礴充身之三阳,亦称太阳。太阳是真正赋予一身机体生命活力的,一身之新陈代谢活动是在太阳气交之分进行的。人身有一处阳气不到就化寒,有一处水气不化就停积水饮障碍机体气化运行。人身生命气化活动停止肉身就变成冰冷僵硬,一身之水就称死水不动。所以太阳具有化寒化水功能,故称太阳寒水。寒水为阴,标本异气,故太阳从本从标。

太阴湿土,这个三阴是自主的,太阴是由肺调节的,肺手太阴经,本性为阴,主收降,肃肃出于高原,阴阳转接之所,先有心之彻底宣通而后才有肺之顺利收降,故称肺主宣降。太阳心的宣布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是气传子母的过程。而太阴肺则是液行夫妇的过程,高处不胜寒,肃肃出于高原,将太阳之气收敛化液而滋润机体。太阴肺能将人身的整个大气收敛住,才不会产生大气向外涣散无度,心肺协和,则气机开合有度。这样形成了云行雨施,天地交感,产生气化循环。太阴肺能将太阳气交新陈代谢各种产物,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出的出,该入的入,分别作出处理,以行治节。机体整个的生命代谢产物的分清别浊处理,其责在肺。但从藏气流传上讲,主要的功能是将太阳气化合成出的精微物质收归入肾,为人体生化的可持续能源作储蓄补充。机体的滋润,润滑之性来自于太阴之收降,故称太阴湿土。湿土为阴,标本同气,故太阴从本。

少阴君火,少阴也是自主的。先看“君”字,尹者治理也,口代表四方可引申为天下。治理天下者君之德也。火者气化之动力也。少阴肾主封藏,将太阴肺整合收降的精微物质即太阳心君布化产出的成果转化成新能源,新能源交由肝与包络储藏,再通过疏泄而起极化为少阳相火。少阴所藏的是太阳心君布化产出之物,故称少阴君火。而此物又是少阳生发之源,相火生发利用可化出君火,君火布化合成出新物质经收藏而后又可化出相火,。君相两火之间是如此相依为用的。火为阳,标本异气,故称少阴从本从标。

厥阴风木,厥阴也是自主的,厥阴包络为主。包络是人身再造之地,生殖之门户。也是人身起死回生之地,手握绝阴回阳之职。生命之门从此开启,开天辟地由乎此。故称风者六气之长也。无风之动,六气无由生。生殖之门可以再造新生命,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会消耗本身而甚至毁灭本身。生殖之门开启过大,则相火化出必受制约。因为同出一源也。由此得见,生门死户同一处也。风者动气也,厥阴为绝阴化阳,由静化动,从此万物得以生长。故称厥阴风木。风动向阳化为相火而为一身之气化动力,风动是为生相火入少阳,故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厥阴少阳互为中气,故厥阴从乎少阳。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78c240102wtdr.html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气化之理》说略 (2017-01-01 08:24)

人身生化是气化的一个过程,三阴三阳六气标本谈的是气化,所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是行令之所为标。
首先看少阳相火,这个少阳之火他是相,他是听命而行的,所以不可妄动。而且这个少阳之火不是少阳自身产生的,他不是自主的,他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阴就是肝,而肝足厥阴经所行,本经之气是属于阴的。然而肝的功能是从阴化阳的,所以称肝为阴中之少阳。少阳火化出之后他是需要去路运行的,这个运行之道就是手足少阳。三阳是管阳用的,少阳也不例外,因为少阳运行的是火,火为阳,标本同气,从本。
那么,这个少阳相火是干什么用的呢?火气生发运行天地。作用有二:一个是作用于天,一个是作用于地。作用于天,天赋生命以动力;作用于地,地气得开发利用。作用于地的相火,他只有在进食后,胃中有水谷,即有了地气,这个相火才释放开始工作,不然就静若处子。而作用于天的相火,则必须在心君行令的状态下工作的,也就是在心太阳宣布水谷精气于全身的状态下工作的。不然,如果断食,水谷之气用尽了,生命的动力也就消息了。所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从这个层面看生命机制,那么,生命体的整个运作过程无非就是开发利用水谷精气充身生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开发利用胃气的一个过程。所以生命的病理状态无非也就是胃气不化或不运的一个状态。胃气不化责在阳明无火或阳明藏器受伤,阳明无火责在少阳火气不足而藏器受伤责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劳倦伤脾。

阳明燥金,这个阳明他是胆少阳火气化胃中水谷之气而出阳明精气,阳明精气由少阳火即日精与脾胃土即水谷之精气即月精化合而来,日月合明,故称阳明。天为阳,地为阴,水谷之精即阴中之阳,具有滋润作用,天气下为雨,而雨出地气,即地气上为云变化而来,所以这个阳明精气还具有降下的作用。滋润即能润燥,降下的功能即金气的功能,所以称阳明燥金。而这个滋润与降下的功能就是太阴肺的功能。所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而阳明与太阴互为中气,故阳明从乎中即从乎太阴也。

太阳寒水,这个太阳他也不是自主的,也是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手少阴经,心之性属阴而其功用为阳,是宣通敷布阳明精气于全身,供一身新陈代谢的,心主神明,神者,示申也,申即宣之义也,通上彻下,德施周普。所以太阳是宣通供养一身阳气的,太阳宣发敷布的阳明精气与机体的原始动力三焦相火合化而新陈代谢,产生太阳磅礴之气,产生一身的生命活动,一身才得温暖柔和,充满活力。阳明与少阳合化而出磅礴充身之三阳,亦称太阳。太阳是真正赋予一身机体生命活力的,一身之新陈代谢活动是在太阳气交之分进行的。人身有一处阳气不到就化寒,有一处水气不化就停积水饮障碍机体气化运行。人身生命气化活动停止肉身就变成冰冷僵硬,一身之水就称死水不动。所以太阳具有化寒化水功能,故称太阳寒水。寒水为阴,标本异气,故太阳从本从标。

太阴湿土,这个三阴是自主的,太阴是由肺调节的,肺手太阴经,本性为阴,主收降,肃肃出于高原,阴阳转接之所,先有心之彻底宣通而后才有肺之顺利收降,故称肺主宣降。太阳心的宣布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是气传子母的过程。而太阴肺则是液行夫妇的过程,高处不胜寒,肃肃出于高原,将太阳之气收敛化液而滋润机体。太阴肺能将人身的整个大气收敛住,才不会产生大气向外涣散无度,心肺协和,则气机开合有度。这样形成了云行雨施,天地交感,产生气化循环。太阴肺能将太阳气交新陈代谢各种产物,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出的出,该入的入,分别作出处理,以行治节。机体整个的生命代谢产物的分清别浊处理,其责在肺。但从藏气流传上讲,主要的功能是将太阳气化合成出的精微物质收归入肾,为人体生化的可持续能源作储蓄补充。机体的滋润,润滑之性来自于太阴之收降,故称太阴湿土。湿土为阴,标本同气,故太阴从本。

少阴君火,少阴也是自主的。先看“君”字,尹者治理也,口代表四方可引申为天下。治理天下者君之德也。火者气化之动力也。少阴肾主封藏,将太阴肺整合收降的精微物质即太阳心君布化产出的成果转化成新能源,新能源交由肝与包络储藏,再通过疏泄而起极化为少阳相火。少阴所藏的是太阳心君布化产出之物,故称少阴君火。而此物又是少阳生发之源,相火生发利用可化出君火,君火布化合成出新物质经收藏而后又可化出相火,。君相两火之间是如此相依为用的。火为阳,标本异气,故称少阴从本从标。

厥阴风木,厥阴也是自主的,厥阴包络为主。包络是人身再造之地,生殖之门户。也是人身起死回生之地,手握绝阴回阳之职。生命之门从此开启,开天辟地由乎此。故称风者六气之长也。无风之动,六气无由生。生殖之门可以再造新生命,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会消耗本身而甚至毁灭本身。生殖之门开启过大,则相火化出必受制约。因为同出一源也。由此得见,生门死户同一处也。风者动气也,厥阴为绝阴化阳,由静化动,从此万物得以生长。故称厥阴风木。风动向阳化为相火而为一身之气化动力,风动是为生相火入少阳,故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厥阴少阳互为中气,故厥阴从乎少阳。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78c240102wtdr.html

节气随想

小寒

冬至后是小寒。冬季寒冷,北方太阳直射时间少,阴寒更甚,天地阴气较多, 常年温度不高。或许因此,文王八卦以“坎 ☵”(坎卦上下皆阴)置于北方之位;《黄帝内经》以肾置于北方之位,主人身之水。

寒,阴之属,可聚热,亦可息热。反过来,热,阳之属,可敛寒,亦可止寒。

人之生,阳生阴成,因阳依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为题的缘由,也许正是从阴寒可息阳热而伤生的角度而作的点睛。

太阳于小寒到达黄经28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同样是冷,小寒和小雪有什么区别?小雪之时,阴将盛,地阳将尽未尽;小寒之时,阳将兴,地阳将生方生。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六节藏象(一) (2017-01-01 09:56:39)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一阳/少阳,胆三焦———〉二阳/阳明,脾胃———〉三阳/太阳,心———〉三阴/太阴,肺———〉二阴/少阴,肾———〉一阴/厥阴,肝胞络———〉一阳/少阳,这便是六节藏象的框架:将人体藏气流传形成的圜道——天,分成“六节”,彼此传递流行,如环无端。如果把这一框架内容具体化,大致是:饮食入胃,就如坤土厚积导致了一阳萌生,如卦之复,少阳胆汁输于中土而帮助食物消化;中焦蒸腐运化的结果,产生了阳明之气(二阳);浊气归心之后,宣布灌输于四肢百骸、五藏六府、周身各处,德施周普就如太阳普照(三阳);全身各处气化的结果,归朝于肺,经肺的治节审理,判其该升该降该去该藏,此三阴承接三阳,天运到此由气化转入液化,三阴化湿为水之上源;治节审理后,精华部分递交于肾而封藏,少阴为二阴;肾合冬主水依旧,而藏阴精主生殖的功能又大部分转移到胞络与肝,厥阴为一阴。 厥阴精室血海,再将转化少阳而六节圜道肇始于此。

六节藏象见于《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而六节这三阴三阳初见于《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可惜这两篇经文都被有意地大篇幅删除过,中医史上百家注经者,对此都巧妙地含糊躲避过,这便是六节藏象论失落千年的根结所在

本文是31年前“生气通天谈藏象”的继续,最好参考一下新浪博客“中医修正”于2012-01-30的“藏气流传”。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
  1)浊气归心:《素问》第21篇《经脉别论》还提到“散精于肝”“上输于脾”“经气归于肺”,为何只提到“浊气归心”?是否断章取义?
  2)肺朝百脉,是向肺性归朝,而不是离肺性输布,中西医研究同样的人体,其结果不应该反若冰炭。这不是向西旁靠,而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思维,对这一“传统化”的谬误修正。
  3)形藏四者,胆、胃、大肠、小肠,与五神藏合为九野。
  4)中医史上不少“传统理论”,都将面临这一不同思路的审视和质疑。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xd20.html

藏气流传 (2012-01-30 10:10:25)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这是一篇写于1986年的中医学术探讨文章,当时笔者出于私心,尽量避免六节藏象内容。今天,既然在网上公告六节次序,当然想让中医学术风气从此有根本改观。所以,尝试在此寻找知音、结识同志,为拯救中医共同努力。今天先把这篇文章扫描上传,再慢慢打字上网以免字迹不清缺点。

26年过去,笔者对六节藏象的理解当然已经不同于当时,再次阅读自己文章后必然需要更新和更正,希望各位看官能持续关注、不吝指点批评。 26年过去,四位高知的回信仍在书房,学术气氛一点都没有好转,中医被废的危机年年加深。不过,笔者相信,还是当年这篇没有引起重视的年轻人文章的写作思路,终将拯救中医的覆亡。

照片上的文字(“二、 夏之蕃秀(9)与心主血脉”后面由阿福代为打字,在此表示谢意。):

医学资料汇编 / 第二期 / 医院学术委员会编 /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赠阅 请批评 请交换
编者话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坚持办院方针,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搞好中医院业务建设,根据一年来我院开展学术活动所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成册。 限于我们的水平,资料比较粗糙,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但本着抛砖引玉,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精神,诚恳欢迎同道给予批评指正。 医院学术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目录 /生气通天谈脏象(1) /浅谈辩证和辨病相结合中的取向(25) /浅谈《女科要旨》之论治(31) /浅谈傅青主先生的外科学术思想(35) /谈学习瘀血证和活血瘀法的体会(41)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87例体会(51) /半夏厚朴汤加味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体会(58) /医案三则(63) /颅脑外伤综合症治验一例(67) 推拿治疗肱骨外上踝炎的体会(69) /肺结核空洞伴咯血一例治验(73) /浅谈七情护理的方法(76) /浅谈糖尿病的饮食疗法(80) /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易骶管激素封闭疗法(86) /浅谈封闭疗法在骨伤科中的运用(91)

生气通天谈脏象

内容提要

一、笔者沿着《内经》探讨脏象的思路——生气通天观来探讨脏象。
二、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脏气变通,探讨内脏之气彼此间如何流通变化。
三、脏气变通不同于十二经脉流注(按时逐一循环方式),它指的是人体生命之气总的流通变化规律,它不是循一条经脉逐一进行,也与时间无关,可能在二条以上乃至无数条经(络)脉内同时进行。
四、脏气变通以五脏为中心而不按五脏的五行生克次序进行,它遵循自然界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变通规律。
五、脏气变通的概况是:以肝心肺肾四脏为主序循环流传,依肝生升,心浮散,肺敛降,肾沉藏的方式变化。
六、肝疏泄的对象是肾所藏之精气。肝泄肾之藏后肾之精气化为少阳之气(亦即元气,详后文),自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从三焦敷布周身,从胆入脾助消化而开发后天资源,化生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生成之后从脾入肝再入心,经血脉敷布周身,在全身各处以三焦元气为启激力量,以水谷精气为物质基础进行气化活动,全身气化的结果又经血脉归朝于心肺,由肺审理治节,判其该升、该降、该出、该入、该去、该藏,肺气活动的归转是收敛下降,经肺之敛降,精气下藏于肾脏,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之精气便是肝脏疏泄的物质基础。
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脏气流通变化而不是指神志活动。“上焦开发”是指心脏功能而不是指肺,不可与肺主宣发,肺行营卫阴阳、肺朝百脉、诸气皆属于肺、十二经流注始于肺这些相提并论。

生气通天,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是指人体生命之气通应与自然界之气并受后者影响,如卫气运行有昼夜变化,生理脉象有四季不同,冬寒多尿、夏热多汗等等。《内经》论医理多从生气通天观出发,《素问》中有大量关于生气通天地论述(2),《素问》开头几篇都是阐述生气通天观,还有直以“生气通天”命名的篇目,并不止一次强调“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3)。纵观《素问》全书结构,正如《素问病能论》所说的“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先以生气通天观阐明脏象,在此指导下才讨论疾病的变化。因此,《内经》大作者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序言中总结出《素问》一书“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可见,生气通天观在《内经》医理中处于指导地位。

“脏气变通”,虽未见诸经典明文,但《内经》的“五脏相通,移皆有次”(4),《金匮要略》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5)等经文,都明确指出了内脏之气处于有秩序的流通传递状态。脏气有流通运动就必然有变化,因为“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静则气立孤危”(6)。因此,我想“脏气变通”的提出应不悖于经旨,还可能是一则被人们长期疏忽而又十分重要的脏象内容,当今教科书对脏气变通这方面理论就十分疏忽,在谈论五脏之间的关系时仅以五行生克关系表示,不能全面甚至曲解了《内经》脏气流传变化的旨义,进而无法解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为何义,肝疏泄地对象是什么?以为心火生脾土才能运化水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弄清脏气流通这一问题,不但使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还将发现当今教科书上一些错误的脏象内容。

内脏之气如何流通变化呢?《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精辟的论述,该章先论天后论人,从生气通天观探讨脏象,在回答“脏象何如”时,明确指出肝通春气、心通夏气、肺通秋气、肾通冬气。以四脏通应四时之气所指何义呢?王冰(7)认为是四脏旺于四时,马莳认为四脏四时是借五行属性相通的,历代注家对此多有歧见,现今《内经》教科书,对此四脏通应四时之气问题均避而不谈。考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依次流传连成一气。我认为《素问六节脏象论》以四脏通应四时之气所寓之义,便是借四时之气地生长收藏变化来阐明人体内脏气的流传变化:脏气发生于肝,长盛于心,收敛于肺,封藏于肾,如此循环不已。再重温本篇经文在讨论脏象前为何大谈天地之气地流传变化,即可发人深思,《素问》本是医术,谈天说地岂能离开人体、医理?谈论天气的流传变化,其意就在于人体内脏气的流传变化。我认为,脏气流传变化地概况应是按肝春生、心夏长、肺秋收、肾冬藏这样循环进行,不过从现今通行的五行配五脏观点看,四脏配四时似乎有欠“全面”,经文中明明五脏俱论,也有“长夏”字眼,为何只提四脏应四时呢?春夏秋冬合于木火金水,无长夏岂不缺土?这该如何而论?

首先,《素问》中也有以“五时”配五脏与四时四脏之异,分歧就在于脾土一脏,或以为脾主长夏,或以为脾不主时。但从专论脾胃的《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载的“脾者……不得独主于时也”看,四脏配四时是正确的,并非有缺漏。何况《素问》中《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玉机真脏论》、《水热穴论》等篇谈论医理时也都只提四时而不是“五时”,并且还反复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8)。显然,四时具有独特的说理功用,这不是五行生克关系所能取代的,何必一切都拘于五行生克?《素问宝命全形论》明确指出“人以四时之法成”,人体内到底什么东西取法四时而成呢?千古不明,若再将《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述的四脏配四时与四时生长收藏流传变化这一基本规律(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均有论述)相参合而看,四时配四脏不正是说明脏气的流传变化吗?我想取四取五当与所论不同有关,若论五脏各自的属性、功用,当然要取五,人们不会怀疑脾配五行之土、位中央以养四方(脏)的说法,但若论五脏之气的流通变化,就不一定遵循五行的生克次序进行,而是按四时之气流传变化。

其次,我想藏气流传变化取四而不取五还可能与古天文有关。从《内经》生气通天观论,人体生命之气的运行当与天运相参,人体生命之气的周身流传变化,就如天象天气的周流变化,《灵枢》论营卫之气的运行便是如此(参考《灵枢》中的《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行》诸篇),《素问六节脏象论》既以四步论脏气流传变化,并在此前大谈天运流传变化,那么四步流传变化合于天运的可能性就很大。考古天文,取周天廿八宿以纪度天运,如《尚书尧典》便以昏见之宿推知天运入于何时何节,《吕氏春秋》“十二纪”以日在何宿,昏旦各见何宿而推知天运入于何时何节。古天文书皆以廿八宿经天代表着天运,天运一周则廿八宿亦经天一周。廿八宿在古天文中分为“四象”,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苍龙七宿在东应春,白虎七宿在西应秋,朱雀七宿在南应夏,玄武七宿在北应冬。所以,论天运之简易者,只是四象流迁,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依次流传变化,如此反复不已,守此四象流迁即可以简御繁,执天之行。也就是说,天运一周以四象流迁变化一周(历春、夏、秋、冬)为纪,上有四象流迁之垂象可望见,下有四时气候变化可感知。《素问六节脏象论》取四脏通应四时,而四时之气生长收藏变化又上应四象之流迁,因而脏气流传之通天,实际上就是古天文之四象流迁。不过,上天之垂象除四象流迁外,亦有五行星之流迁,为何取四而不取五呢?这是因为五行星各自之运行(视运动)多变(迟、速、伏、留)而无常,各自之周天亦快慢不一,彼此间更不按五行生克次序经天,而天运则有常,寒暑相代,四时流传,皆与五行星之运行无关,因而五行星之经天不能代表天运。廿八宿经天则恒常不变,古天文谓之“恒星天”(九重天之一),寒暑相待,四时流传,皆可从观测恒星天诸宿(四象而已)之流迁而纪定。所以四象(廿八宿)可用以代表天运。要之,天运一周以四象流迁一周(历春、夏、秋、冬)为纪,它既不以五行星流迁为纪,也不按五行生克次序进行。我想,这可能便是《素问六节脏象论》取四时论脏气周身变通,而不取五行论的天文缘故。

再论四时与五行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用五行来统四时,四时合于四象,《周易》论四时四象是直接从阴阳两仪中派生出来(阴阳太少四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9),从未谈及五行,若以五行统四时而视四时为不全面的五行,显然荒谬。《周易》曾明确指出“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9),论变通者何拘于五行之生克?可见,论流通变化之从四而不从五,上有天文可考,古有《周易》明文,而生气通天,易医相通皆医学之大理,那么《素问六节脏象论》提出四脏应四时之脏气流传变化又和怪之有?若一切都从五行论,讨论脏气流传时也硬将长夏塞入夏秋之间,改四季为“五时”以应五行之数,不仅显得机械,并且在具体讨论脏气流传时也有不尽善之处。如张介宾、徐灵胎等历代不少名家都对五行脏象观的心火生脾土提出了异议(10),所论不无道理,笔者将四时论脏象与五行论脏象对比之后,认为《素问六节脏象论》以四时论脏象比用五行论脏象更本质地反映了脏气的流传变化。

下就从生气通天观出发,以四脏应四时为中心,四时生长收藏循环为序,对五脏功能作一管窥,对于被人们所忽视的脏气变通问题做重点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某些基础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肝脏疏泄的对象是什么?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消化、神态、气血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意义究竟何在?被喻为至阴、死阴的脾脏为何能健运、升清?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肺?上焦开发是指肺的宣发吗?文中谬误之处谨望同志们指正。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