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新年献疑: 《金匮真言论》真言在哪里? (2013-01-01 11:52:54)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这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一卷的最后一篇,处于承先启后的位置。作者既然以“真言”名篇,应该有一两句真言吧?医圣张机,看懂了真言,才“撰用《素问》九卷”,将《素问》列为《伤寒杂病论》的第一参考书。不过,从后世中医人一路挣扎下来的泥泞看,从政府大力扶持却依然被吼废除的现实情况看,敝人断定没人看出本篇的真言何在。
敝人真心希望中医人有认真探究的精神,因此一年内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期待有年轻人说出我的心里话。
本博文将在一月内更新数次。

以下是《素问 金匮真言论》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长夏长夏,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气者病在头,气者病在藏,气者病在肩背,气者病在四支。
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善病风疟,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病在阴,病在阳,病在阴,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ea2i.html

节气随想

冬至

太阳于冬至到达黄经270度。这时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复卦之象,一阳震动起于五阴之下。《周易》 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就是冬至。阴极而阳生,一阳来复,阳气复始于地下。生而复始,生生不息,此谓天地之心。然一阳尚弱,必休息呵护以待其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言外之意,冬藏已极,春生将复。

四时周流复始,如圜无端,而人生于天地之后,无法知春夏秋冬四者谁为始,谁为终。喜明恶暗,人之常情,古人观天地,以光明为阳,以黑暗为阴。引申发明之后,渐渐的阳便代表生气、光明、向上、善,等等,阴代表浊气、黑暗、向下、恶,等等。

以春为始,以春节为年初,和以复月(阴历十一月)为十二月之首,古人所设定的一年之始虽或早或迟,但都以阳之生发作为起始,其实也表达了古人对生气、光明的向往和尊崇。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再谈心学 (2016-01-01 16:13:49)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26c890102xkml.html

前两天写了篇王阳明,我对这位仁兄,是真心无比的佩服,倒不是创立了新的学派,心学,终究还是儒家的一个分支,或者说一种创新,但本质上,还是脱不了儒家这一脉,最令我佩服的,是阳明兄终其一生,虽然基本上吃了一辈子的官家饭,但始终没有跪下,思考问题,从来屁股也不是歪的,真正是在解决问题,这样的人物太难得了,他在中秋诗里面抨击了两位同学,朱熹和郑玄,非常到位,“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说朱熹根本没看到真正的道体,而郑玄呢?学问支离破碎,太过散乱,纯粹为了学问而学问,不是真正的实干家,我相当认同阳明同学的观点,朱熹自不必说,程朱理学,二程真心还不错,而朱熹,个人认为,就是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伪君子,郑玄呢?历史评价还行,但我总觉得这人研究的东西跟孔乙己差不多:茴字有几种写法,看似学问高深,实则完全不接地气,就是古代骚客喜欢玩的诸如对穿肠之类的奇技淫巧,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中国以道德大国自居,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切身体会到,这东西已经完全被玩坏了,问题出在哪里?我相信阳明同学一定深刻的反思过这个问题,否则也不会提出良知二字,道德其实是非讲不可的,丛林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那套,真的不适合人类社会,原因其实很逻辑,除了最高和最low的那两个人,其余中间所有人,既是猎人,也是猎物,你在捕猎淘汰他人的同时,也同时被比你强悍的人捕猎着,如此循环,最后就玩成二人转了,呵呵,所以,必须建立一套标准来保护弱小,防止恶意掠夺,人与动物不同,基于欲望的无止境,他不会主动停止这种捕猎,所以,为了保障繁衍,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法律起不了预防的作用。黑猫白猫理论非常可笑,他的机理决定了,必然首先淘汰白猫,最后黑猫群里互相淘汰,剩黑猫里最黑的那只,哈哈。

然而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道德标准如何制定,谁来制定的问题,什么才是道德?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你说的道德为什么是标准?我觉得那样才是标准,你的不对,所以,在这里必须建立权威,西方把权威给了上帝,东方呢?以圣人说开始,呵呵,其实就是包装一个你无法反驳的对象罢了,这种方式绝对会出大问题,到了朱熹时代,弄出”存天理,灭人欲”,儒学彻底玩砸,解释道德,解释天理的权力落在了统治者手里,所有的东西,就成了一种工具。

阳明同学显然发现了这个关键问题,说教式的道德,必然沦为洗脑工具,握有道德的解释权,真的威力无比,法力无边,呵呵,今天我们清晰的看到,道德居然成为了一种斗争的工具,可以用不道德随意拿下政敌,这是相当诡异而可笑的事情,所以罗兰夫人说的很好:“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一旦成为工具,其危害性无比巨大,拥有了类似解释权的人,可以任意胡作非为,一顶不道德、妨碍自由的的帽子,可以压死所有他想打击的对象,比核弹的威力都大。

任何带有意识性质的东西,如果掌握到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手里,都是非常危险的,掌握国家政权,只能从肉体上控制人,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就能从精神上对群体进行控制,这是更高一级的独裁,阳明兄显然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其实不是完全的创新,只是对儒家的一种革新,故此,至今也把心学当成儒学的分支,王阳明也是儒家公认的圣人,当然,24圣滥竽充数者众,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阳明同学和曾国藩二人,呵呵。

道德是什么?其实儒家很早就给出了答案:八个字,“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良知呢?归纳起来也不复杂“己所欲,施与人”,所以,道德良知根本无须外部的说教,他是先验的,道德,主要从我不能做什么这个角度出发,遏制人本能的冲动,一种自律,所以,扣不道德大帽子这种他律的行为,本身才是最不道德的,呵呵,而良知,则从我应该做什么出发,体现了人类作为有灵生物的独有的智能,深层次的内容是合作分工互助带来的效率提高进而利己,它是人这个弱小动物却能以合作分工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己欲,己不欲,与生俱来,发自于心,没有说教,没有填鸭,这个标准可以把所有的道德标准囊括进去,对于每个人而言,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却强加于人,这就是不道德,而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同样作用于他人,这就是良知,呵呵。

简单而言,韩寒在外面打着自由的旗号搞三妻四妾,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道德还是自由的分水岭,若他同意她的妻子也在外面包二爷,这就是自由,而若他只能自己玩,不允许他妻子包养秦慕楚,这就只能呵呵了,平等和自由不能分开讨论,自由的基础必是平等,我的自由却妨碍了他人的自由,这是对自由的亵渎,自由的最大限度是不能限制他人的自由,呵呵,所以,当人有意无意模糊这个界限时,监管就不得不出现,当然,这带来另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监管者没有能力把自由限制在边界处,所以他会压缩被监管对象的最大化自由,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有,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自己自由的边界,也就不需要监管了,基于良知的自由是最好的状态,如此,每个人自律的让自由放在不影响他人自由的边界处,即享受了自我自由的最大空间,同时又不会被监管压缩自由的空间,所以对整体而言必然是最幸福的状态,呵呵。不过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权力的本质就是享受毫无约束的自由,所以他必然以无底线压缩他人自由的空间为目的,权力越大,越不受约束,则对他人自由空间的压制越严酷,这种自由扩张与压缩矛盾斗争,将贯穿于人类的整个进程中,直至终点。类似的问题可以推而广之,比如我常说的吸毒,嫖娼的问题,很多自由卫士都说这是个体自愿自由,旁人不得干涉,其实只需问问,你儿子吸毒你愿不愿意,你老婆出去卖你同不同意,问题自解,呵呵,自己可以嫖娼却而不让老婆出去卖淫,这是典型的打着自由的旗号行一己私欲的伪君子,据此,谢作诗此人,人品极其猥琐。

观察我们这个宇宙,可能能够理解的更深刻一点,引力的设计,本质上就是一种约束,每个星体都有它的轨道,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自由的,愉快的,但一旦脱离这个轨道无序的自由运行,带来的后果很明显,碰撞后的毁灭,呵呵,所以,西方数千年追求自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探索,然而,由于哲学上的缺陷,始终不能把自由与监管这对矛盾上升到辩证的程度,所以总是一不小心就掉进自由的陷阱,进入无序自由的状态,最终带来纵欲,带来自毁,美国的今天也面临这样的考验,频频通过邮件,各种监控手段监控国民甚至盟友,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大雪

太阳于大雪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之后是冬至,古人云:“冬至一阳生。”说的是阴极盛之后阳能生发,指的就是大雪和冬至这段时间。

阴者,静滞易积聚,与阳,动燥易离散,恰恰相反。现代科学认为同一构成的物质的形态,如H2O,对应水蒸气,水,冰三种不同形态,是因为分子结合的紧密度不同。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阴阳的一种表征。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者,草卉丛生之谓,晦翳而未有辨也。阴阳之交也,始自屯,乃一回旋之际,阴得阳滋而盛,阳为之隐,初阳进而居二,五阳往而居上,皆失其位,阳杂阴中而无纪,五为卦主,而柔暗下比于二阴,故为蒙。但以柔得中而下应乎二,阴虽盛而上能止之,以不终于昧,下听二之正己,故有亨通之道焉。匪我求童蒙以下,皆言处蒙之道,而归功于二也。二刚而得中,治蒙之任属焉。故内之而称我。童蒙谓五也,谓之童蒙者,鸟兽之生,得慧最夙,及长渐而流于顽戾,惟人之方童,蒙昧无识,理未曙而欲亦有所闲止而不知纵。六五之阴暗,而上有阳以止之,其象也;人之所以异于禽普也。屯动乎险中,出以济险,治道之始也;刚得上位,君道立而可以定难也。蒙险而止之,以闲邪而抑其非僻,教道之豫也;刚在下而得中,道不可行而可明,君道诎而道在师也。礼有来学,无往教;五虚中而二以刚应之,五求二,二不求五也。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二之所以得师道者,五求而应,初筮之告也。刚中而不枉道,渎则不告也。当告则告,不可告则不告,中道而立,使自得之,养蒙之正术,能利益于蒙。利且贞,是以亨。

:蒙之利,传道解惑开智;蒙之贞,中正不枉。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此以二体之象,释卦名之义。山在上,既不易登,而下有险,愈茫昧不知所适。然遇险而止,不涉倾危,安于未有知而不妄行,则未为善而亦未习于不善,童蒙待启之象。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蒙之所以亨者,以方在蒙昧,而能求阳以通其蔽,资中道以止愚妄,及欲觉未觉,愤悱之时,求亨通而不自锢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六五之志,与二相应,自然来学,不待往教,所以得亨。

“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阅读全文 »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者,草茅穿土初出之名,阳气动物,发生而未遂之象也。此卦初九一阳,生于三阴之下,为震动之主。三阴亦坤体也,九五出于其上,有出地之势,上六一阴复冒其上,而不得遂,故为屯。冬春之交,气动地中,而生达地上,于时复有风雨凝寒未尽之雪霜,遏之而不得畅,天地始交,理数之自然者也。元亨利贞,乾之四德,此卦震首得阳施,为物资始,阳气震动,于物可通,九五刚健中正,虽陷阴中而不自失,足以利物而自得其正,故乾之四德,皆能有之,此天地之始化,得天最夙者也。然虽具此四德,而于时方为屯难,初阳潜于地下,五阳陷于阴中,阳为阴覆,道不得伸,则与乾初勿用之时义同,而无同声、同气之辅,虽在天位而不足以飞,是以勿用有攸往也。利建侯者,九五居尊,阳刚得位,而道孤逢难,必资初九之阳鼓荡迷留之群阴,乃可在险而不忧。此为大有为者,王业初开,艰难未就,必建亲贤英毅者遥为羽翼,以动民心而归己,然后可出险而有功。故其合宜而利物者,在建初九以为辅也。阳,君也,而在下;又震为长子,皆元侯之象。凡此类,取义甚大,非小事所可用。然以义推之,则凡事在艰难,资刚克之才,以济己于险,亦可通占,而困勉之学,宜资师友以辅仁,亦此理也。易之义类旁通,玩象占者所宜推广,然必依立辞之理,非术士附会象辞之迹以射覆,可云“易者意也”,而以饰其妖妄也。

:屯以其初下启阳升、上五得中正,具乾始之象,是以有元亨利贞四德。

彔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始交,谓继乾坤而为阴阳相杂之始也。周易并建乾坤以为首,立天地阴阳之全体也。全体立则大用行,六十二卦备天道人事,阴阳变化之大用,物之始生,天道人事变化之始也。阴以为质,阳以为神,质立而神发焉;阳气先动,以交乎固有之阴,物乃以生?屯之为卦,阳一交而处乎下,以震动乎阴之藏;再交而函乎中,以主阴而施其润。其在草木,则阳方兴而欲出之象。故屯继乾坤而为阴阳之始交。以象言之,则雷动云兴,为天地蒸变,将施泽于物而未行之象。坤立而阳交,宜以复为始,而始屯者,天包地外而入地中,天道不息之自然,阴虽繁盛,阳气自不绝于地上,有动则必有应,地中之阳兴于下,地上之阳即感而为主于中,“屯”以成焉。若孤阳起于群阴之下而为复者,人事之变尔。乾坤初立,天道方兴,非阴极阳生之谓,是故不以复为始交而以屯也。
难生,谓九五陷于二阴之中,为上六所复蔽,有相争不宁之道焉。阳之交阴,本以和阴而普成其用,然阴质凝滞而吝于施,阳入其中,欲散其滞以流形于品物,情且疑沮而不相信任,则难之生不能免也。故六二疑寇,九五屯膏,上六泣血,皆难也。戡乱以定治,而民未遽服,正性以治情,而心犹交战,皆物始出土,余寒相困之象也。

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

震动于下,坎险于上,方险而动,阳刚不为难阻,体天之健行以出而有功,所以具四德而首出咸通,得性命之正。震雷发乎地中,坎雨行乎天位,鼓动积阴而为之主,虽一阴复上,不为衰桡,得其正则于物无不利也。此释元亨利贞之义。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此以人事释“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之义。天造犹言天运,谓天欲开治之时也。草,草创也。昧,蒙昧也。宁,谓安意坦行也。一阳起于阴中,王业草创之象。九五虽居尊位,而在群阴之中,万物未睹,昧于所从,于斯时也,所恃者初九动而有为,宜建之为侯,以感人心而济险,未得快意决往,遽求定以自为功也。

:震之一阳交二阴之下,坎之一阳陷二阴之中,险也。然若上不失其正,下应九五而奋进,则积阴可彻,事功可期而成。

阅读全文 »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w6at.html

天赦话阴阳 (2015-09-29 08:24:40)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阴阳 从来不容易理解和运用的简单概念。

阴阳的概念是简单的,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寒一热、一明一暗,皆是。若要进一步认识阴阳,那就不简单了,因为存在着阴阳离合问题,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虽然,其要一也。

若以天地为炉,人与万物置身其间,则阴阳如炭。养生治病,就如调理炭火,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参同造化之工奥矣!也是极难被允许的。

贵居中华六经之首的周易,谈的便是阴阳。圣人作系辞便明确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至人天下篇更指出易以道阴阳,中医对阴阳学术曾有过自豪的建树,那便是三阴三阳或者说六节理论。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的六节藏象,贯穿中医生理、养生和诊疗,在阴阳国学中独树一帜。放下三阴三阳,中医人谈阴阳就远不如星命算卜,当然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中医。

综观内经,养生虽以阴阳为核心,却不见三阴三阳养生记载,这是被故意删除的津梁部分。素问上古天真论,这篇结合医与道的杰作,其视野显然超越医学。这里记载着理解和运用阴阳的四层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真人养生,把握阴阳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并要求做到肌肉若一但如何把握阴阳呢?或许真人只对有善根厚德的凡人说,或许说了我们也无法理解,因为无福消受,这里简单记载一两行字,用意很明显——你们看到就是了。至于肌肉若一,有人理解吗?那就如无住处生其心那样,到达境界时才能理解,慎始于口口相传,毕功在心心相授。现代人那以实验室为依据、可重复的科学思维,到此就如冲撞无法超越的天花板,而天花板ceiling经常与floor并提,其寓意可是封顶。当然,这般古中医成就也不可能被商品化,从而商业推广,休想。

至人养生,和于阴阳    这里该注意了,和于阴阳之后又加了一句话调于四时下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再而三地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更将四时与阴阳并提,便是在诱导世人:如果阴阳难以感知和理解,四时变迁更容易感知和理解。如果我们未曾十世行善,福慧欠缺,那就从相对实在而容易的四时变迁着手,修好四时,以便和于阴阳。当然,至人养生的结果亦归于真人,还是难以被世人理解。

阅读全文 »

阳明心学述要 2016-07-06 15:46:52

原文地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4268204192589#_0

王阳明,儒家最后一位圣人,其学问简易直接,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阳明在世时其学问即被讥为禅学,其实阳明学只是孟子学,与禅学并无关系。

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何以证明?尧舜之相授受,则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就是走丢了,就像鸡鸭牛羊走丢了把它找回来一样。所以这个“本心”的概念孟子早已有之,不要一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禅学。

孟子只是继承孔子的学说,但正如陆象山所言,“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也就是说,孔子只是开了一个头,没有展开,到孟子才开始一一诠释,讲得清楚明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了解儒学应该更重视《孟子》而不是《论语》,因为一般人从《论语》只看到一些教条,并不知道孔子的思想规模到底是什么样的。连孔子的弟子都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就是说,我从没听孔子谈过哲学。当然,子贡没听过或没听明白,不代表孔子没讲过。

孟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没落。在孟子所处的动荡时代,主流思想就已经是杨朱(利己主义)和墨子(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鼻祖),孟子说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直到宋朝周程(周濂溪与程明道)出,才接上孔孟的余绪。到朱子之时,儒学俨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后世称朱子为“集大成者”。

阳明学则是对朱子学的反动。阳明学与朱子学的最主要差异,三个字可以说明:“心即理”。朱子学主要出自《大学》,将“格物”解释为“穷尽事物之理”,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必须要去探求,搞明白之后才能实践,所以讲“知先行后”。只不过朱子格物的方法并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读书、读四书五经,所以他所谓的“事物之理”其实是偏在“事理”上而不是“物理”,这也是中国一贯的传统。近代有人以为朱子学讲格物,与现代科学精神更为符合,所以朱子学比阳明学更好,其实是会错了意。

阳明的意思与朱子相反,认为“心外无理”,有是心则有是理,无是心则无是理。比如孝顺父母,按照朱子的意思,既然这事有“定理”,那么应该如何孝顺、在不同情况下应该有哪些举动才算孝顺,需要先搞个明白。阳明却不这么认为,有孝心才有孝理,这个理只在我自己的心上,却不是在父母身上;有了孝心,自然就会去思考如何才能尽孝,而“尽孝”却也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出于诚心,只有这么做了心里才会舒服。

既然“心即理”,那么工夫只在自己心上做。因此阳明提出“致良知”这个学问纲领。“良知”二字出于孟子。阳明颠覆朱子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同样,阳明说的也是事理,而不是物理。对于《大学》所说的格物,阳明明确将“物”字训为“事”(就像我们说“物来顺应”的“物”字一样)。

对于《大学》“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诸条目,阳明的解释是,我们身体的所有作为都是心所主使的,所以修身在于正心;而人的心原本是一个至善,本来没有什么不正,只有发为“意”之后才有正有不正,所以正心在诚意;诚意可以说是工夫最终的着落处,然而意并不是悬空的,必然落在事物上面,所以诚意还需格物致知;将我的良知推致到事物上面,然后才可以“物格”(“格”训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所以修身工夫的落脚处是诚意,而诚意的工夫是格物致知,致知乃所以格物。最后归到“致良知”三个字上面。

阅读全文 »

点也虽狂得我情 (2015-12-30 17:41:35)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26c890102xkio.html#cmt_3224636

12月26日,是老毛的诞辰,其实这天,还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辞世的日子,阳明先生应是戊子(1528年)十一月廿九,逝世于江西南安青龙铺。每年这天,我都有写点什么东西的想法,这次随便写点王阳明吧:

儒家把人按人格划分为四类,分别是中行之人,狂者,狷者与乡愿者,前三种逐级递减,但都是正面的,唯有第四类,非常清晰的定性:乡愿者,德之贼,呵呵,可见多么鄙视之,实际上的确如此,乡愿者横行,则国家断无希望。

具体而言,中行者是儒家最为认可的人格类型,再往上面就是圣人,古往今来也就24个,呵呵,所谓中行者,就是指不站队,事物本身什么样,我就认为它是什么样,不偏不倚,屁股不决定脑袋,看似平常,实则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非常少,需要至少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发达的智力,能够真正辨明是非黑白,第二:坚定地操守,能够知黑守白,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达到第一个条件的就不多,而这不多人中又能达到第二个境界的,就太少了,所以千百年看下来,能够配得上中行之人者寥寥无几,王阳明同学在晚年给自己做人生总结时叹道:我这一生,也就落了个狂者胸次。他也不敢以中行者自居,而是说自己顶多算个狂者,当然,这是他的自谦,以王同学的成就,尚不能说自己是中行者,古往今来,谁又敢说一定凌驾于他之上?

阳明同学是极为看中狂者的,从他的自谦就能领会到,儒家也认为狂者是仅次于中行者的优秀人格,狂者,是一种理想主义人格,之所以狂愤,源自对现实的不满,儒家有个词说的很精妙:麻木不仁,呵呵,对任何事情毫无不满不愤,实际上就是一种麻木的情形,当下很多人都是如此。我个人对所谓的愤青是抱有一份好感的,愤不是错,这浊浊之世该愤的事情太多了,有着太多的不公,愤青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愤,而是搞不清楚什么该愤,什么不该愤,失去理智的愤怒,很容易就被心怀叵测的人物利用,沦为爪牙打手帮凶,狂,是一种高级的愤怒,呵呵,是看清楚其中的龌蹉之后不屑的显现,所以,狂者,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恃才,第二,不同流合污,这已然殊为难得。

狷者又次一等,但也是被肯定的,狷介之人,通俗的说,就是清高,呵呵,不自甘下流,有一些底线,古代读书人有很多狷介之人,这等人最不好之处就是稍不注意就沦为假清高,所以,狷者与乡愿者之间的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有些人看着清高,他是做出来的姿态,一旦条件满足了,立马倒戈,所以我们在历史里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最典型的就是钱谦益,东林党首领,平时高高端着,一副不食人间烟火,气节高于一切的样子,关键时候却掉链子,呵呵,总体而言,清高不敢说好,至少不太坏,无论真假清高,心里是不糊涂的。

最次一等就是乡愿之人,无论是儒家还是心学,对这等人都是绝对否定的,尤其是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动机就是有感于当时乡愿之人横行,呵呵,这类人在当下中国多如牛毛,我个人认为,可能比王阳明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不堪。乡愿之人你不能说都是十恶不赦之徒,相反,很多人可能一生连一件伤天害理的事都没做过,顶多偷偷行点贿,跟隔壁漂亮的老王媳妇偷个情,公交里伸个咸猪手,算不上大恶,为嘛儒学心学非得跟这种人过不去?呵呵,乡愿之人的典型特点是糊涂,不分是非或者没有是非观,只要让我吃好喝好操好,怎么整都行,比如我们经常在论坛里看到的,动不动有人说:“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就是典型的乡愿之人,这种人可能是智力不够,上面这段话其实非常错,如果吃地沟而依然不思考,不寻求改变,那就永远吃地沟油喽,呵呵,老子吃完,儿子接着吃。所以,这种貌似看穿一切,活在当下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活明白,自甘平庸,浑浑噩噩一生,还总阻止那些想飞想活明白的同学,毛同学这里说的好:昆鸡每笑老鹰非,不做不想当然不会出错,但也仅此而已,他永远也没机会知道什么是对的,当然,这些都不是儒家,心学极为反感乡愿之人的本因,想怎么活是个人的事情,任何人无权干涉,然而,乡愿之人被儒家定义成德之贼,上纲上线如此,真的是儒家心学小题大做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了解了里面的内在逻辑,我们就能清楚,乡愿者横行,则国家必不堪,从上面一段我们能够了解乡愿者的典型特征,糊涂,不明是非也不愿意去明是非,满足口腹下体之欲,就活的相当自在成功了,呵呵,故此,在这里有一个隐藏的问题,那就是这类型的同学是没有任何是非观念和道德底线的,或许只要不触犯法律,任何对自己吃喝嫖赌有帮助的事情都会去做,对整个社会风气和道德的破坏,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关键的是,没有是非观,自然也就没有辨识能力,于是给骗子创造了最佳行骗环境,这个在当下明显,典型的如互联网金融,你能说仅仅是骗子的问题吗?没有乡愿者为了高的不合理的年息飞蛾扑火,骗子岂能骗的如此轻松?这帮为了点小利罔顾或者漠视风险者,实际上可以间接认为是骗子的帮凶,国家的恶意不作为和民间的贪婪,共同成就了这片骗子肆虐的沃土。

所以,儒家心学认为乡愿者,德之贼的原因就在这里,他可能并不坏,但这种人多了,傻而且没任何道德标准,自然产生骗子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一旦乡愿者众,产生骗子的土壤就会肥沃,骗子就会层出不穷,一如当下,不骗白不骗,骗了也白骗,呵呵。中国始终轮回的根源就在这里,信仰、契约、信用、逻辑这些天然屏蔽骗子的工具都没有,土壤那是相当的肥沃,咋整最后都是骗子得手,该怎么办?显而易见,阳明同学的方法很好,乡愿之人,分为不想明是非之人和囿于教育文化荼毒,不能明是非之人,通过致良知,先把后面这种人从心灵桎梏中解放出来,是绝对的正解。实际上乡愿之人横行,独裁不行,民主也不行,是非都不分,如何能自主做正确的决策?民弱则必然骗子如鱼得水,呵呵,因此,这里得出玩儒家愚民弱民者必是骗子的结论,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他做出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承诺,证明已经做好要干尽一切坏事的准备了,对号入座;呵呵。民智是所有问题的总开关,开启民智的心学,走的是真正的菩萨道啊。

阅读全文 »

货币乘数效应的渊源与危害 (2015-08-05 09:14:56)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ca46a0102w6cz.html

货币乘数效应,是近现代金融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金融现象。

要理解这个货币乘数效应的渊源与危害,我们就要微观上从逻辑上对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渊源进行思考。

假如现在我把100万现金全存为活期存款。那么将意味着我随时会向银行提现,银行是不能将我的存款挪用进行贷款给其他人的。这个时候,社会上的流动性是100万(货币存放在家里怕偷和存放在银行安全的含义是一样的,不影响货币的流动性)。

现在假如我把100万中的80万存为定期存款,期限1年。剩下的20万存为活期存款。这个时候,银行就可以把80万由定期存款形成的一年内不会使用的货币放贷给其他人使用,期限同样为1年。这个时候,获得贷款的借贷者的银行帐户里,就可以凭空多出80万存款(派生存款和货币创造,更是一种信用创造),支付转移后,又形成了其他人的80万存款。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M2是180万,于是整个金融货币体系中在这里产生了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而流通货币和基础货币,仍然是100万。

假如1年后,我要取款,而银行的80万的信贷到期借贷者也进行了偿还,那么我就可以完成取现100万,社会上的流通货币还是100万,而货币供应则减少为与基础货币相等规模的100万。因此这里可以得出一个推导结论。那就是社会增杠杆行为(银行信贷间接融资行为),可以导致派生货币增加,M2增加,而去杠杆行为,则可以导致M2减少,货币供应减少。但并不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也不影响基础货币的总规模。

因此,货币供应M2里,包括的是货币与准货币,而准货币的来源,就是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就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

银行存款与信贷的过程,其实是定期存款人的货币所有权仍在,但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对货币的使用权。而银行则通过信贷行为将这部分货币的使用权挪借给其他人(借贷者)使用。(假如没有银行系统通过信贷获取利息差的行为,那么银行体系内也就不需要定期存款的存在,也不需要向储户支付利息而反而会收取储户的保管费,或者施行活期存款负利息政策)

因此,在逻辑上来说,活期存款应该实施100%的准备金率(不得对活期存款进行挪用放贷),而定期存款可以执行一定准备金率下的放贷行为(因为怕定期存款会违约提前支取)。可事实上,因为银行沉淀的资金量规模非常庞大。因此,可以对所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执行一定比例的准备金率,然后进行放贷并赢利,进行了货币和信用创造并产生了货币乘数效应。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