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节气随想

立冬

太阳于立冬到达黄经22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

冬,古通终字。冬天到来,一岁将终。

冬三月,阳气由多而少。阳少(至于失衡而不足以制阴时)则万物失主,阳杀阴毁。于生之理而言,阳少,生气不足,则不宜耗散,而宜外收而聚藏于内,卫护要害,休生养息,沉淀化生,以待春时。

生灵无不应时而作。动物无意识的或冬眠,或避寒;植物或萧条,或萎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宜体悟天时而感应天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都说是冬日聚藏阳气的方法。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假若违逆天时,耗散而非闭藏阳气,那么身体将得不到相应的休养和沉淀生化,到春天则容易生阳之气不足,身体或不能生发,或生发无力,也即萎、厥。

冬之三月,是天地及万物由敛收转而闭藏的时节,阳气(生之本)聚而内藏,阴气(藏之源)散而外宣。阴阳之道,此消彼长,彼盈此虚。道使之然也。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霜降

太阳于霜降到达黄经21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天阴下沉,遭遇地阳,阴气阳气合和而凝结为霜。露、霜皆因阴阳合和而成形,性阴而凉、寒。霜较之露更为阴寒。

霜降之后,天、地阴气渐盛,寒气渐重,预示着冬天的临近。

秋之三月,是天地及万物由宣发转而敛收的时节,阳气退而内收,阴气进而外散。如逆天时之收敛,则无异于以一己之阳热抵御周遭之阴寒,用螳臂当车形容也不为过。秋三月谓容平,可能是说秋天是阳气由发散而至封藏必需的收敛阶段,非此不足以适应冬三月之阴寒。这符合坤之静顺(秋应时为太阴)承乾(夏应时为太阳)之健行。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钱去哪儿了?

经过数万年的发展,人类逐渐繁衍出许多数量不一、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到了现代,因为各类工作的分工,多样的需求,思想观念等的不同,贸易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钱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货币(一般称做钱),实质也是一种物品,它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买卖活动(即贸易)的中介物。它被特定的人群接受(或因信赖货币发行者的实力或信用,或因被强制使用,或因沿旧习),用来换取生活必需或非必需物品。货币既是物品,那么当它不再被特定的人群接受或者使用时,它也会消亡。

宏观来说,钱的流向受自然环境(灾荒)、人文环境(政治、战争、文化、政策法规等)的影响;微观上,钱由不同的个体支配使用,因此受制于个人的喜好、知识见解、执行力等因素。由于绝大部分人趋利避害的性情,可以说人们对钱的使用基本符合这一特性—即通常情况下,钱趋向于进入高利润领域,这和水往低处流动的特性相反;特定情况下,钱倾向流入低风险地带,这与水往低处流的特质相同。我们可以借鉴水的流动帮助理解钱的流向。

如果将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比作干流,那么贷款利率可以看作是下游的水闸(下游水闸越敞开,流出干流的水就越多;同理,贷款利率越低,贷出的资金也越多),存款利率是上游水闸(上游水闸越合拢,进入干流的水就越少;同理,存款利率越低,存入的资金就越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水库中的水闸(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即水库中的储备水源,水库水闸越敞开,水库中的水越少;同理,准备金率越低,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资金也越少)。(从理论上说,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大致要和本国的生产总值相当)

我们国家的货币收支情况大概如下:

收入(汇入干流的)主要有:
1.个人、公司、企业的收入,包含了出口创汇(赚取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后,或者存入银行、私人持有,或者进入流通领域)
2.外资投资,外国人入境旅游消费等
3.政府支出(市政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等)

支出(流出干流的)主要有:
1.个人、企业、公司等的支出(如房地产、钢材等等低效率、重复建设的行业,投资回报越来越低而风险越来越大(一些个人或者企业贷款者,以借新贷还旧贷,若较长时间内盈利无改善,借贷和还贷差会越来越大,坏账的几率也会相应大增)
2.人民币结算兑换成外币,存在人行,退出流通邻域,包含外资撤出、投资、移民、国外旅游消费等等
3.政府收入(税收、土地租售等)
4.权力、资源等集中产生的财富藏而不用(贪腐官员、买办商人等,钱藏而不用,或者转移出境。数量可观)

受近年国际经济大环境恶化的影响,以及国内低效率,高产能,重复性开发和建设的消耗,(收入)中1、2、3项,开始或者已经少于(支出)中的1、2、3项。可以说,如果现有的环境持续不变,货币的保有量是趋于越来越少,即可流通的资金越来越少—也即通常说所的通货紧缩。而14年11月底降息、15年春节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分别降准、降息(水库放水即准备金率调低,上游水闸和下游水闸同时降低—即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保证金减少),反证了国内资金紧张的现状,经济通缩的可能性越来越明显。

有限的降准和降息所释放的资金,相对于我国的众多企业,实在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市场中的个体参与者,越来越多的开始转变观念:比如对经济支柱之一的房地产的看法,不再像前几年那样认为房价只涨不跌,对各种经济事务也越来越理性,思考和反思也越来越深入。当认为钱难赚的人多余认为钱易赚的人时,大势也就开始转向,而一旦大势转变,短期内是难以反转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近五六十年无不经历过几次时长不一的经济危机,短至两三年、长至十几年):节省消费,惜贷,要账,重视现金,不肯赊账的人和公司就会越来越多,钱的周转也就越来越难,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投资难以收回—节省开支,消费减少—生意难做—投资更加难以收回——我们国家这十几年的繁荣离不开信贷以及经济杠杠的应用,房贷、车贷等等,以及这些行业带来的表面繁荣或者说纸面繁荣(其实质是寅吃牟粮,借钱消费——都是建立在经济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假设前提下,当且仅当这一前提成立,个人才有能力偿还借款。当自然或者人文环境出现变化时(现状是产能过剩,出口乏力;物价高涨,消费不足),经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减缓甚至停滞,繁荣也会灰飞烟灭。历史上多次繁荣而衰亡大多有着类似的原因。)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寒露

太阳于寒露到达黄经19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秋露者,天之阴气下降,遇地面之阳气,凝结而成。

寒露时节,昼夜温差越趋明显,阴气渐长,寒气日盛,天阴达于地面凝而成露。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露水性甘味平,养阴抚阳,滋益肝肾,去诸经之火,愈百病,止消渴。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此或因秋露为阴阳合和之物,用其性甘味平而偏阴之体。

秋虽燥,然天道且有秋露滋养万物以待冬时。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秋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太阳于秋分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地球于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秋三月谓收。夏三月之阳能散布周身而外,无阻于内,则秋三月之阳能易收敛。既为收,秋季不宜散布体内的阳能于外,应适量减少运动,避免不必要的剧烈运动。

秋分阴阳各半

秋分之后,从寒露、霜降、立冬、小雪至大雪,阴渐长而至盛极,昼短夜长。夜则阴胜阳 (立冬前,昼阴始胜阳)

冬至一阳生

冬至之后,从小寒、大寒、立春、雨水至惊蛰,阳复生而渐长,阴由盛而渐衰,昼短夜长。昼则阳不胜阴(春分前,夜阳始胜阴)

春分阴阳各半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之时阴气渐盛,先著于夜,渐及于昼。昼夜温差由此逐渐增大。

露,天之阴气下降,遇地面之阳气,地阳不胜天阴,因而凝结为露。此清气在下,浊阴出下窍之理。

雾相反,天阴不胜地阳,因而气化为雾。此浊气在上,清阳出上窍之理。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内经言人体,言应时,亦言天理。古人言天人感应,并非胡言妄语。实今之人知有所未达也。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节气随想

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又言:“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处暑,暑停而秋肃。阳始衰而阴渐盛。
立秋以后,阴阳渐分,阳汇聚于上,阴萃敛于下,然其分非一昼一夜骤而分列上、下,其由和而分,始于夏至,止于冬至。

肃,峻,厉,而有失和睦。

太阴承太阳而主肃降,何也?非此不足以收敛太阳敷布及外之阳能。

春夏阳渐长,阴阳合和,生长之季。圣人则之,应之以乾之健行,昭生生之理。
秋冬阴愈积,阴阳分离,敛藏之时。圣人度之,对之以坤之顺承,示幽明之机。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山高江水潺,
风清月儿圆。
把酒当歌同醉,
恨不在广寒。
凝眸独凭栏,
暮空月色依旧,
清辉满人间。
虽醉尤清醒,
抱月觉难眠。

江作屏,
山为影,
舞翩翩。
相思难熬,
欲罢不能肠寸断。
志高当存青云,
年少且弄扁舟,
何以念红颜。
两行清泪下,
情真已无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