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健康 --- 中秋月圆,校准中医认知的底层逻辑
归正健康 / 中秋月圆,校准中医认知的底层逻辑
归正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日即是中秋,借团圆佳节来临之际,谈谈中医里那些不为人知的逻辑。
月有阴晴圆缺,医有高低不平
很多人刚学中医时,会把《易经》中的“太阴”与六节藏象中的“太阴”混为一谈。月亮在《易经》中为太阴之象,而六节藏象里面,肺属太阴。两者含义根本不同,因为要阐述的对象不在同一个领域。只是我们太执着于文字相了,文字仅仅是真实义不得已的表达。
千百年来,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理论,参差不齐,混为一谈。
其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先入为主的概念去解读与衡量新的理论体系。这就好比用烧煤的原理去指导火箭发射,看似都在说“燃料”,实则天差地别,你要是心动跟人辩论火箭发射烧什么煤好,你就输了。
常有人执着于考证历代注疏,孜孜以求于语出何处,却忽略了所引用的资料本身就值得考证,更不必谈清读伤寒、沉潜思考了。这恰似买椟还珠,在眼花缭乱的解读、注释中,压根不知捞取何物,遗漏了经典本真。
中医六节藏象是《伤寒论》解读中的第一手资料,起手就是出处,如同明月本身,清澈明朗。而后世诸多理论(并非所有理论),虽源自明月,但如水中月影,历经层层折射,早已脱离本质之要流散无穷了。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很多后世医家将其当成各门派中的一员,殊不知,他是孤峰直上的先河开创者。问出处的人,首先就犯了认定每一个出处都是学习中医的正确起点这个谬误,正确的前提没有了,往下走的路还对吗?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汗牛充栋的资料堆砌中。
阴阳可能不是你所接受的那样
六节藏象中,阴阳不是简单的“阳为气,阴为物质”,这是传统中医的认知,源于“阳化气,阴成形”,再慢慢繁衍传播开来,缺少了独立思考与质疑,用了盛行的拿来主义,简单、省事,却可能是错的。
重新认识阴阳:
• 阴阳是对立平等的功能概念,这从《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能见到。 • 是人体亿万年实际进化过程的浓缩与结晶,这需要双向追溯,倒果证因。 • 三阴三阳不是实体,而是功能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正如马克思找到了什么是价值,尽管提取自具象可见的商品,但显然价值不是商品。 • 阴阳分为四象六节,与易经的二进制、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截然不同,是医家独有,是立足实际创建理论的阶梯与标尺,是古圣先贤的方便善巧,实质仍归一气周流。
学习中医的关键一步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
“我最讨厌两件事,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医学习。在归正健康视频号中,归正特别强调:
“学习中医,首先要弄懂中医的世界观,中医构建的底层逻辑,这是最核心的把握。”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与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完全一致,这正是中医最底层的世界观。
【归正健康】视频号近期精彩观点回顾:
• 中医更接近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是一门不断归纳的形而上的哲学,与柏拉图有着很强的共鸣。 • 《黄帝内经》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说的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人体能量循环,若执其象就错了,更要深懂其义。 • 读《黄帝内经》,要能把“满天神佛的文字纳入人体”,这是归处,否则,陷入“只打高空”,终难得其要。
月照千年,医理相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千年之前,张若虚对月发问,追问宇宙人生终极归宿。千年之后,这同一轮明月下,我们继续探索生命的真理。
此时此夜,此情此景,有人独坐窗前,对着明月无言;有人围坐一堂,朗声大笑,分享团圆的喜悦。两种景致,空有不二,同一月光,深浅顺逆,因应当下,共同织就中秋的完整与包容。
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可能是坚持我见的借口,学习中医要知道的是并非所有路径都能通向医学真理,缺少了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抉择智慧,可能连南辕北辙都达不到。
正如并非所有的月影都能映出明月的本来面目。医圣绝学,犹如天心明月,贯穿古今,清澈见底;而后世的诸多穿凿附会、随意延伸,则如水中涟漪,扰乱了月影的清明。
感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天道好圜,体验“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人间温情。
不忘初心,直取本体,愿佳节明月照亮您学习中医通往真理之路。祝您中秋快乐,身心安康,在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中,体悟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归正健康】
复兴医圣绝学 守护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