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健康 --- 人体阴阳四重境:你在哪一层?
归正健康 / 人体阴阳四重境:你在哪一层?
归正按:
禅宗讲顿悟,道家言玄妙,似乎总隔着一层窗纸。本文深潜医道同源的《黄帝内经》首篇,拨开迷雾。若觉其中真意需静心体会,不妨先行阅览文末的 “归正心法总结”,再回味全文,或有豁然开朗之感。
人人都在谈阴阳,可为何越学越糊涂?
我们总觉得阴阳就是一动一静、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但真要用起来,却发现它千变万化,仿佛一个无底的深渊。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万之大不可胜数。要么一言即中,要么流散无穷。
你或许不知道,《黄帝内经》的开篇之作《上古天真论》,这部结合了医与道的神作,早已将理解和运用阴阳的人,悄悄分成了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就像四节不同的车厢,载着人们驶向不同的生命终点。你我,以及我们所敬仰的许多名医,很可能都处在最低的那一阶。
第一重境界:真人 —— 凌驾时空,把握阴阳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把握阴阳”,这是何等的境界?
《内经》在这里惜字如金,寥寥数语带过。或许古人早已认定,后世读者若无善根厚德,即便说透了也无福消受。
“肌肉若一”这四个字,对习惯了实验、数据、重复验证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它撞上的,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天花板。
这其实是人体修炼的最高层级,是诸多宗教与修行法门的终极目标。如果您熟悉《圣经》,可以翻开新约,保罗书信里大量关于“Transformation”的记载,便是在谈论这个范畴的人。
真人,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理解的生命形态。
第二重境界:至人 ——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亦归于真人。”
请注意,到了“至人”这里,在“和于阴阳”之后,多了一句“调于四时”。
四时,春夏秋冬,正是阴阳理论在天地间离我们最近、能“看得见”的地方的显性衍生。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来自上古的智慧与善意。它仿佛在提示我们,如果福慧欠缺还不足以“把握”那无形的阴阳,那么,就从“调于四时”这个相对实在且容易的地方入手吧。
与春夏秋冬更替的节奏同步,是凡人超越肉体束缚的唯一途径。修好四时,便能逐渐“和于阴阳”。
当然,至人养生的终点,“亦归于真人”。说白了,他们依然停留在宗教与神秘主义的层面,追求的仍然是生命的终极解脱。
第三重境界:圣人 —— 顺从阴阳,心无所执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
圣人的境界,原文里竟然没有提“阴阳”二字。
但字里行间,仍然为阴阳留下了旁白与注脚。
所谓“适嗜欲”,就是顺应肉身的需求,但又必须“无恚瞋之心”,对欲望的追求点到为止,不过分。圣人常怀无心,对世间万物若即若离,心摄万物,无执无缺。
春夏,阳气生升,他们便顺势示现生发之力;秋冬,阴气收藏,他们便即时敛藏。这种状态,归正将其归纳为顺从阴阳。
在归正看来,西方名气极大的圣安东尼,终究也只是圣人。圣人虽已具备“心无所执”的智慧,但终究未能摆脱凡体肉身的累赘。他们要教化世俗,便不能离世间太远,于有为中行无为之法,顺从阴阳。
第四重境界:贤人 —— 逆从阴阳,医道起点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
真人、至人,彻底超出了医书的范畴,故《黄帝内经》述而不论。圣人的境界,也并非医书所论的重点。
而贤人,才是世俗与医术的共同起点。
写下《忏悔录》的圣奥古斯丁,在归正看来,至多是贤人而已。
贤人的境界,是“逆从阴阳”。何为“逆从”?我的理解是,作为人体四层境界的最末流,这类人无法将养生与治病完全融为一体,不得不主动地、有为地去顺应或者对抗阴阳的变化。
审疾问病,有病就医,正是从贤人这个层次开始的。
我们凡人的起点:为何《内经》通篇都在谈“逆从阴阳”
“逆从阴阳”,虽是人体境界的最末流,但《黄帝内经》对此的论述却数不胜数。
原因何在?
因为这本书的根本,就是一本写给会生病的凡人看的书。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是《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气势磅礴。初看之下,似乎是全书最重要的阴阳总纲。但细读便会发现,这篇经文所谈的,既不是真人的“把握”,也不及至人的“和于”,甚至连圣人的“顺从”都够不上。它只是在详尽地展开贤人如何“逆从阴阳”而已。
归正在此劝告各位读书人,不要执迷于眼前的文字幻境,要有跨过山丘去寻觅真实风景的勇气。
诸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些被奉为圭臬的阴阳理论,其实都无法纳入阴阳运用的高层境界。
即便是《移精变气论》里“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的养生方式,看似高级,实则连动物都懂,这当然也只能被归入阴阳养生治病的末流法门。
那么,比“逆从阴阳”高一阶的“顺从阴阳”,又该如何做到?
圣人的教训就在《四气调神大论》里,核心只有一点,收起你纷乱的内心,让人体与四时同步。
概括起来不过如此,但凡人只要能坚持,或多或少都会见效。可最终能否真正踏入圣境、至境,看的完全是个人累世的修为与根基,无人可以替代。
用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去理解“逆从阴阳”尚且困难重重,但这在古人看来,已是最低的一等。
说到这里,归正不禁要问一句:今天那些开口闭口不离吃什么最养生的国医大师们,又还处在哪一层的境界呢?
为何你应知晓此四境?
明了此四境,绝非为徒增谈资。其用有三
一为破执。多数人困于“贤人”境,以为治病纠偏即是医道全部。知有上层境界,方知井外有天,不再执着于一时一症之得失。
二为明径。若觉“逆从”辛苦,便可尝试“顺从”之法。从《四气调神大论》入手,让生活作息合于四时,是为最稳妥、最实在的上进阶梯。
三为安心。知最高境界的存在,如同望见灯塔。虽暂不能至,却可校正此生修养之方向,不至在枝节迷途中空耗光阴。
归正心法 · 本篇精要
• 阴阳的四重境界:《黄帝内经》将运用阴阳的人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 真人(把握阴阳):最高境界,近乎神明,超越了时空与肉体的限制,非世俗所能理解。 • 至人(和于阴阳):通过与春夏秋冬四时同步,达到与阴阳的和谐,仍属修行与神秘主义范畴。 • 圣人(顺从阴阳):虽在世俗间,却能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对欲望“适可而止”,内心无过分的喜怒哀乐。 • 贤人(逆从阴阳):我们绝大多数人与医术的起点。需要后天努力,有意识地效法天地、顺应或调整阴阳来养生治病。 • 《内经》为谁而写:整部《黄帝内经》,其主体内容,都是为处于“贤人”境界的普通人所写,是一本“有病求医”的实用指南,而非通往最高境界的修行秘籍。
境界之分,非为高下之判,实为明径之灯。愿君觅得属于自己的那层天地,从容前行。
——归正谨识
互动一问:观照自身,您觉得日常修养处于哪一境界?是忙于“逆从”,还是已能“顺从”四时?欢迎分享体悟。
往期推荐:
注:本文内容归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请勿抄袭或转用于商业用途。
欢迎关注 【归正健康】
复兴医圣绝学 守护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