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健康 --- 仰望苍穹,古人眼中的天,与你我身中的宇宙
归正健康微信公众号原文:
穿越浩瀚星空,最终尽数融入人体,这就是先哲无与伦比的智慧;
穿越外在的浩瀚,回归内在的深邃,天与人的对话,从未停止。
归正健康 / 仰望苍穹,古人眼中的天,与你我身中的宇宙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地球上的生灵无数次仰望苍穹,感受宇宙的浩渺。直到人类出现,生命将能量级别提高到精神力的运用,对天地的思考才真正升华为精神的觉醒。
很久以前,庄周倚靠厚土,遥望苍天,发出千古之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声叹息,道出了人类对浩瀚天际最本初的领悟。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天的探索逐渐转向现实的物质观测,这种转向究竟是对还是错,不敢妄加评论。今天,只是想单纯的向大家解析还原古人眼中的天,即现代科学所说的宇宙,让我们再次尝试重回那个充满灵性的认知世界。
古人眼中的天,可分为三个层次:圜道之天、覆盖之天、行健之天。
这三个层次的天的概念,在宏观层面将宇宙与生命的动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它暗含着生命从无极而太极,进而两仪四象的下回向过程,亦指引着生命之初始觉步步回溯的上回向。生命之美,便由这三层天的架构来壮阔呈现[1]。
一、圜道之天,周行不殆
先民仰观天象,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星辰的循环。某颗星今夜在此处,明朝偏向他方,待到次年此时,又悄然归位。仿佛群星在天幕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破天机:“圆者,天体也”,并注“体者,道体,非形体也”。从此,“天圜道也”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土壤。
《易经》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在这循环往复的天道上,阴阳悄然分化。最明显的便是日升月落、昼夜交替、寒来暑往。阴阳再分,便有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流转,对应着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象在星空中的轮回。
这就是一气流转,六节往复的宇宙节律[2]。
天上阴阳流转,地上万物随之而动。春暖花开,夏长秋收,冬藏蛰伏。草木枯荣,鸟兽繁衍,无不遵循着这个节律。天地之间,所有生命都受这时序支配。顺应者昌盛,违背者衰亡。由此诞生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
人之小宇宙,必顺应天地大宇宙而能长久。这“天人合一”的层次,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而非主观的臆想[3]。
《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开篇就遵循这个思路,将人体能量流转对应四时——肝应春而主萌发,心应夏而主生长,肺应秋而主收敛,肾应冬而主封藏。循环往复,如星象周而复始。
圜道之天,从苍穹星象到因应人体,完成了宇宙与生命的完美和声与共振。旧读西方哲学,曾在古希腊的Stoicism学派中读到过“自然乃大宇宙,人乃小宇宙”的表述。在此一刻,东西方达成统一交融、令人赞叹的共鸣。
二、覆盖之天,化气为雨
阳光下,万物生机勃发。湖水泛起涟漪,植物蒸腾水汽,动物排出汗液……所有这些水分,终将升腾为气,向上归集。到达某个境界后,又凝结成水珠,化作甘霖滋润大地。
这层让水气重新液化的天,就像弧形的薄膜笼罩万物,古人称之为覆盖之天。
遵循“天人合一”的思路,先哲也将这层天纳入了人体。《灵枢》明确指出:“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脏六府之盖也”。
从解剖上看,肺居五脏六腑最高处,形如华盖,遮挡着从肝到胃、再从胃到心不断升腾宣发的气机。这些被阻挡的升腾之气,或化为滋养身体的津液,或变成排出体外的痰饮糟粕,全凭这覆盖之天的甄选。
此所谓太阳太阴,心肺司命[2]。
可以想象,覆盖之天如同茶壶的盖子。没有盖子,水汽四散;有了盖子,水汽在壶内循环,茶香得以保存。肺就是这个盖子,让身体的精气抉择收敛。
这覆盖之天,虽也见上下循环,却与穹顶苍茫的圜道之天有所不同。
可以说,圜道之天是宇宙四时之天,而这覆盖之天,便是人体心肺层级的天了[4]。
三、行健之天,返璞归真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深意在于,日月星辰运行不息,亘古不变,人也应当如此,持守天真,方能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这行健之天,虽仍以“天”为名,实则需要极高的悟性才能将其与人体真正联系起来。
何谓天真?就是天命之真。包含两重境界。
第一重,是“所受之谓命”的天真。天地赋予每个生命个体的本质,就是天命之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些都是天命。人也不例外,女子以七为周期,男子以八为周期,这是人的天命大数,凡夫俗子难以超越。
第二重,是“恬淡虚无”的天真。即不掺杂任何人为妄念,让清健的生命能量在体内畅通无阻。这样不仅能颐养天年,更可能让生命达到更高境界。说到这里,已触及人体奥妙的深处。各种宗教,教义虽异,最终都在此交汇。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大半内容都在论述恬淡虚无之天真。这是医家最高深的学问,修习未到,不敢妄言,但心向往之。
此亦可为,克己向上,朴实少欲[2]。
行健之天,这无色无相之天,已超越日月四时的范畴。它是由圜道之天与覆盖之天所代表的形而下世界,通往形而上世界的路径,是沟通天人之学的桥梁。
结语 天人在此相逢
行文至此,仿佛又见庄子倚靠厚土,遥望苍天。那声千古之问,依然在天地间回响。
穿越浩瀚星空,最终尽数融入人体,这就是先哲无与伦比的智慧。
天有行健之苍天,其色遥看近却无;有圜道之天,日月星辰系焉;有覆盖之天,风雨雷电鼓荡。人仰而天持、俯而地引,一持一引而形象俱足,天地之大美至斯人完备[5]。
本文始于庄子,不妨以康德作结——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这或许就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吧。三重天,三重境界,拉开了中医生理学的帷幕,也为我们每一个探寻生命真谛的行者,点亮了前路[6]。
穿越外在的浩瀚,回归内在的深邃,天与人的对话,从未停止。
文章中引用的旧文留言,原文如下:
1.
2.
3.
4.
5.
6.
欢迎关注【归正健康】
复兴医圣绝学 守护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