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健康 --- 秋天的雨正浓,顺应天势,养生不补方为正途

归正健康 / 秋天的雨正浓,顺应天势,养生不补方为正途

归正按:顺应天时,方得长生之道


窗外,秋天的雨正浓。老叶正泛出来金黄,那庭院中的石榴树,如疲倦枯萎的蝶,在秋雨中无声跌落,留给你一片秋的风景。它土壤下的根不再恣意地汲取,而是整点检束收回自己的触角,它们已经将整个夏日的阳光与雨水,自信的化育成一颗颗红宝石般的剔透籽实。

此刻若强行干预施肥,如同叫醒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显得粗鲁。此刻,它的生命节律已转入收藏,一切外来的“滋养”都成了不合时宜的喧哗。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万物在此臣服

万物经过了春之生长,夏之蕃秀,开始进入收敛之秋。植物开始落叶,动物准备蛰伏......人也应当一样,排出无用之物,收藏生命精华,维持熵的稳定,才是秋日养生的正理、正道、正行。

不在于从外部获取多少营养,而在于守住清淡并有所舍弃。

《黄帝阴符经》 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从医学角度看,便是观察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遵照这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养生的极致不过如此,老子在 《道德经》 中要表达的“道法自然”。


二、逆天之道,纵费尽心机也枉然,恐误了卿卿身体

秋日的萧瑟,是天时势所必然,志在必得,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拖延的空间与插足。

当下正处于“白露”节气。自此以后,天气转凉,秋风带来寒气,旺盛的春夏阳气也将渐渐由收敛的阴气所取代,清晨花草间那些晶莹透亮的小露珠就是最好的印证,也是上苍在弹响秋之至的奏鸣曲。

儿时曾听乡间老农说“不吃白露屎”,意思是“白露”之后就不要再给农作物施肥了。然而在南方,却流传着“白露吃龙眼”的习俗,说是这时吃龙眼大补身体。

同样是天地间成长的生命,人和农作物的修养方式真有这么大的区别吗?我们还能警觉到距离天地自然本如实际的认知偏差吗?



三、秋收不是获取,而是归还

秋日的树林光斑稀疏,跃出一只松鼠,快速轻捷地掠过稀疏的枝头。它没有贪婪地吞食所有找到的坚果,而是悄悄地埋藏于大地不同的角落。

这是一种谦卑的仪式,将丰饶归还土壤,将希望留给冬天。它的身体并未因秋日的到来而变得更加臃肿,反而更加精干轻盈。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储备不是身体的多重堆积,而是与季节保持步伐一致的收敛与储蓄。

若在此时善意去投喂,是存好心干坏事,打乱了它的时空下亘古传承的生存智慧。在生命万物的眼里,秋,不是野蛮生长与粗暴扩张的时节,而是轻盈回归与圆满沉淀的时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正理也,万物难有例外者。秋日结出来的果实,定是在春生夏长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而来的,不需要任何外力附加。



四、春夏不养,秋日何收

将同样的道理放置于神圣的人体。春夏之于人体,正是内部阳气萌发并逐渐旺盛起来的时节。

此时,可通过增多户外走动,缓慢渐进增强肢体运动强度(但不建议运用到暴发力),适当缩短睡眠时长等方式,达到配合人体内部阳气宣发升腾的目的。同时,可以在春夏之时适当增加饮食的合理摄入,通过胃肠的阳明之气进一步带动阳气的升腾旺盛。

我们的先祖,将上述这些行为形象地归纳为“春夏养阳”。做到这些,到了秋冬之际,人体自然强健满壮,邪不可干。

究其原因,是春夏宣发升腾的阳气足够充足,在秋冬之日沉降为有形的生命能量。

反观我们的世代,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春夏养阳”?作息无常,运动无序,酒肉无禁......这样地糟蹋人体,春夏之时阳气又怎能正常地升腾?

缺失了阳气的支撑,又怎能期待人体在秋天结出丰满的果实?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体各类的早衰和虚弱症状。



五、秋日审判,不在进补

对于这些症状,中医界思考良久提出了进补的概念。在盲目中医热的推动下,多如牛毛的秋日进补宝典扑面而来。

遗憾的是,这个世代的中医学者早已偏离了经典,失去了正统中医本应有的欣赏和批评能力。

靠吃什么来养生的思维,最多只达到了民俗的低层次,压根还未中医入门。

《周易》 有元亨利贞之说,应乎春夏秋冬,秋配利。文言有云“利者,义之和”,义之和,不是在浓郁中摄取多少,而是守住清淡并有所舍弃。

秋,属太阴,配肺,收敛阳气的宣发升腾而行治节之令。也就是说,秋天不是人体发展生产的季节,而是人体审判清理的时候。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在论秋日养生时有云“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老祖宗的眼里似乎只有收、平、清的字眼,“补”从何来?

养生的高阶是顺应时节的肢体运动和清净平和的心性修为。至于饮食,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起到“维生”的作用。若一定要说补品有效,我更看重人们在享受美食时愉悦的精神状态。


庭院中的石榴树静默不语,却道尽了天地至理。在这个秋日,你是选择继续贪婪摄取,还是学习那松鼠,懂得收敛与归还?




欢迎关注 【归正健康】

复兴医圣绝学,守护大众健康